首页 / 历史军事 / 北宋穿越指南 / 章节正文阅读

0314【大明乡】(2 / 3)

作品:《北宋穿越指南

向导说:“就是造船作坊,可以造些小船……咦,比俺上次来的时候,作坊变得大了许多。”

打渔湾是一处天然港口,有条小河汇入汉江,河湾最开阔处将近200米。

西侧是悬崖峭壁,根本没法耕种,百姓皆居住在东侧和南侧。

造船厂也在南边,前两年都在造小船练手,今年开始打造超过十米的“大船”,还从兴元府请来个有经验的造船老师傅。

从打渔湾继续往东,有两三里地的“无人区”,山势太过陡峭不便居住和耕种。

等地势稍微放缓,就又出现许多民居,但依旧没到大明村的核心区。

继续行船三四里,曹藻猛地瞪大双眼。

那特么是村落?

明明就是一个市镇!

两层楼的建筑就有四座,码头停靠着十多艘商船。

还隔得老远,就闻到浓郁的酒糟味。

向导说道:“大明村里有烧酒,清澈透亮。士绅商贾喜欢的不多,但穷苦百姓爱喝。干了一天苦活累活,沽二两烧酒回家,就能解去整日疲惫。烧酒性烈,如刀割喉咙,百姓呼为烧刀子。洋州三县都有卖还有商贾运去兴元府。”

大明村的白酒,是用玉米和红薯酿造的,酿酒剩下的酒糟还拿来喂猪。

酿酒工艺保密了两年,终究还是泄露出去,西乡县已经有人尝试着仿造。

曹藻没有靠岸,继续沿着汉江而下。

从打渔湾一直到朱家父子初见汉江的地方,整整延伸了十四里地,全都属于大明村的地盘。

这还能叫村吗?

虽然沿岸多山,宜耕地带比较狭窄,大部分地方连水田都没有。但山地也能种粮食啊,实在陡峭的地方,还能种茶树和桐油树。

“那里面有多少百姓?”曹藻往小河指去。

向导摇头:“不晓得,俺没进去过。”

顺着这条小河进山,便是朱家父子穿越的地方,那辆宝马还在山上躺着呢。

曹藻让船工往山里划,感觉此处应该开荒不久,农作物长势不怎么好,估计是土地还没养熟。

没啥好探查的,于是驾船回去,来到大明村的中心码头。

“这条河又通往哪里?”曹藻问道。

向导说:“通往以前的黑风寨。”

黑风寨的更上游,也在继续往深处开垦,为了保证村民安全,甚至组织村勇打死一头老虎。

现在的大明村,已经不是“T”字形,而是倒“Ш”形。

一横代表汉江,三竖代表三条小河。村民都沿河居住,其余地方全是山。

村民已超过5000人,其中数百人,是张广道走私时从陕西接来的流民。

西乡县官吏,早把这一大片划为大明乡,只不过平时还习惯叫大明村而已。

曹藻靠船登岸,码头上正在搬货。

最显眼的便是那家客栈,大堂里坐着十多人在喝茶,看样子都是商贾及其随从。

这里已经形成街市,三米宽的石板路,道路两侧都是些店铺。

许多店铺并没有开门,就算开着门也没啥顾客,因为今天不是赶集的日子。

还建有好几处货栈,都是村干部的产业(朱国祥绝对控股,其他人属于小股东)。

比如干货栈,收购干竹笋、干香菇、红薯干、咸鱼干等干货,再统一运去州城和县城批发。村民们有副业收入,村中首领也能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