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红楼御猫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五百三十章 决断(1 / 2)

作品:《红楼御猫

国朝的内阁,除了特殊情况,像是内阁这种特殊位置,有着极为严格而完善的晋升机制。

比如内阁阁臣必须是出身翰林院,并在地方担任过亲民官,并且官声、名望、政绩一个都不能差了。

然后由内阁提名,廷推获胜后才能入阁。

凡朝廷遇有重大政事,或遇有文武大臣出缺,皇帝必诏令廷臣会议,以共相计议,衡量至当,然后报请皇帝,取旨定夺,其有关政事得失利弊之研商者,谓之廷议;其有关人事升补任用之拟议者,则谓之廷推。

按照规矩,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由廷推,或奉特旨,侍郎以下及祭酒由吏部会同三品以上廷推,大常卿(正三品)以下部推,通参以下,吏部於弘政门会选,詹事由内阁,各衙门由掌印,在外官,惟督抚廷推,九卿共之,吏部主之。布按员缺,三品以上官会举。

其中礼部尚书往往是入阁的最大热门,比如前任内阁首辅魏文正公,就是以礼部尚书入阁。

上一任的礼部尚书贺耀敏,如今就已经是内阁辅臣、保和殿大学士。

而最令皇帝苦恼的一项制度,那就是大夏的内阁任免,皇帝老爷是不能随心所欲的提拔他自己人的。

他可以隐晦的跟朝臣传达出自己的意思,但他想要提拔的人内阁不同意提名,或是廷推过不了……

抱歉,内阁辅臣的位置没他的份。就算皇帝把刀架到朝臣的脖子上,都不能改变廷推的结果。

大夏头铁的谏臣敢抬着棺材板去皇城门前闹,谁在大位上都得认输。

完善而又严格的晋升制度,不但能最大程度的让品性、才华皆为上佳的人执掌国朝大政。

也能最大程度的避免帝王因个人喜好,将只会溜须拍马的无能之人选拔上来。

就像元祐初那会,内阁四大辅臣,浙党魁首齐博涵与蜀党之首褚邦正都是皇帝想要弄下去的人,可皇帝愣是拿这两人没有什么办法。

最后还是硬憋着一肚子气,忍了整整六七年,才在太上皇的放权下将内阁的人员进行的调整。

“陛下,老臣已是古稀之年,没多少时间了。夏令行、郭培贵性子太软,文同轩不善治政,贺耀敏不善谋略,唯有林如海无论是才能还是品性,都是最佳的主政人选……”

咳咳咳……

激动之下,周炯咳嗽连连,脸上泛起了不健康的红色。

皇帝亲自端起了桌上的温茶,想要让老爷子喝口水缓一缓。

却见周炯没有接过茶水,反而用力抓住了皇帝的手腕。

“陛下,老臣之前忽略了大夏江山能否万世一系的最大问题,那就是人!”

“朝堂的制度再怎么变,再完善的制度也是由人来实施的。唯有人之念、人之志、人之思方是重中之重。”

“先圣之言,历经千年而不衰,其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然诸子释而乱,利私而废公,其弊大矣。老臣愿以己身,求利国圣言,为民张目。”

“此道漫漫崎岖,前路刀光剑影,稍有不慎恐将万劫不复。老臣死则死矣,大政不得息。朝中威望足且才能卓绝者,唯林海、徐晋二人。徐青藤生有大志,才华斐然,但资历不足。老臣之后,林如海可为主政之人。林海之后,徐晋接之。徐晋之后……”

周炯的目光转向了一旁已经惊呆的贾琮,微微一笑:“陛下好眼光,谁会想到当初走路都能把自己绊倒的童子,会有宰辅之姿!”

……

内阁首辅周炯“病倒”,中枢政务瞬间压在了剩下的几位阁臣身上。

以往大家伙还没有特别的感觉,可当周炯有一日不在值房忙活,剩下的几位大学士瞬间觉得压力倍增。

而且最麻烦的一点,无论是内阁次辅夏令行还是其他几位大学士,似乎都缺少点决断之才。

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就因为缺少决断,明明讨论出了好几种解决政事的办法,夏令行都难以下决心去实施哪个。

最后还是闹到了御前,由皇帝则其一而实施。

“周师傅说对了,夏令行善谋少断,不可主政!”

御前帮忙处理政务的太子刘弘明显没有听出皇帝的意思,疑惑的问道:“父皇,儿臣觉得夏师做的很好啊!军国大事本该出自御笔,内阁多拟几个意见让君主选择,这不是挺好吗?”

“大夏幅员万里,子民万万。每日送往中枢的公文奏折多达千份有余,若事事皆由君王批阅,你能坚持一年还是两年?”

皇帝的这个问题让太子刘弘陷入了沉思,他也是处理过那些奏折的,每一封都要仔仔细细的去看,生怕弄错一个地方,害苦一方百姓。

像这种极耗心神精力的事,别说一年,最多几日,就是铁打的人也得躺在病榻上。

人力终有尽时,内阁必须要有一个能谋善断且有能力的人执掌大政。

皇帝没有再跟儿子说教,而是对夏守忠小声吩咐道:

“大伴,你现在就去一趟户部,诏林如海入宫!”

……

虽说眼瞅着就要到六月初六大婚时,可贾琮与黛玉都是将最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公务上。

初三这日,宣大一线传来消息,安北都护府的第一批战马送送到了长城外,由太仆寺的人接手。

有银子开路,这事从头到尾,几乎就没有任何的阻碍,一路畅通。

太仆寺的官是被直接换过一遍的,那些从吏部要来的新人,每一个都是干劲十足,生怕惹得自家上司不悦,一生气将他们的脑袋也割了,办事一点纰漏都没有。

这就给了贾琮充足的时间,去跟“病榻”上的周炯老爷子探讨“学问”。

“殿下之言,老臣甚是赞同!”

周炯的面前坐着贾琮与黛玉两人,他听完了黛玉关于女子入学的意见后,点了点头说道:“国朝的发展似乎陷入了瓶颈,老臣之前就发现,人口是限制我朝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若是能让女子学得一技之能,甚至是入朝为官,可大大缓解我朝人口的压力!”

大夏人口已过万万,人口多吗?多,但也不多!

万万人撒到万里疆域中,很多地方都是人迹罕见,甚至连开垦耕地的人都没有。

女子天生体弱者多,但不能否认的是,很多时候,女子要比男子更有优势。

“正如皇庄中的纺织厂,老臣就认为这是个极好的例子。男耕女织,女子织布若能获得合理的报酬,就足以维持家中所需……还有殿下之前说过的医女之事,老臣以为此策极好!”

不管是工部麾下的织布厂、秀坊以及黛玉刚刚创立的医馆,都是促进女子走出家门的重大举措。

而且其中以织布厂与秀坊来说,女工的月例薪酬,完全不输男子在外打拼所得的工钱。

有的技术类女工,她的薪酬甚至超过了七品官……

“当然,学识才是最重要的。老臣会给内阁去信,督促地方完善公学制度。既然立了法,无论是谁,都必须遵守!”

贾琮趁机插言道:“百姓是盲从的,而且大多有法不责众的侥幸之心。朝廷不如立下规矩,凡适龄学童未入学者,其父母当罚服徭役三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