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 倒插门(1 / 2)

作品:《明初:开局救了个公主

朱元璋决定让太子朱标过去,其实也不是临时起意。

驸马前往香山县,特区特办特事,无可避免地吸引世人关注。

特别是永嘉侯案一爆发,让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偏远的香山县。

零零碎碎的,香山县的情况传到外面之后,具有风闻奏事权力的御史,已经上了不少奏章,都是质疑香山县的情况。

因为很多事情,就连京师这边要实施都有难题,比如水泥的普及,但是,香山县据说所有官道都已经改成水泥了,这不是离大谱嘛!

还有,香山县那边,所有的都是雇佣制,官吏衙役雇佣,劳工民夫雇佣,哪来的那么多钱?

就只是一个小小香山县,竟然还能拿出一千贯钱和百姓玩识字游戏,并且听说香山县的百姓,人人都能识字了,这又怎么可能,往自己脸上贴金,也不是这样贴金的吧?

不说别的,就连文风鼎盛的江南,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偏僻的下等县,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

如此种种,离谱的事情实在太多了。

就连朱元璋本人,也觉得过于夸张。哪怕是锦衣卫这边定期有上报,他也觉得不大相信。

但是,朱元璋明白,如果他派钦差大臣过去的话,一如永嘉侯那样,很可能会借助钦差之名干涉香山县的事情。

约定的三年期限未到,朱元璋可不想那些外人去捣乱。

因此,太子朱标提出他去看看,刚好可以让朱元璋放心,又不至于影响香山县的事情。顺带着,还能把有关香山县的事情,全都一起理一理,比如张一凡所提出的什么股份制啊,专利什么的。

不过太子出巡,太过正式的话,会严重影响沿途地方。并且这种官方的动作,也会让很多人产生联想,觉得皇帝对驸马已经不满了。

这种情况,也是朱元璋所不愿的。

于是,朱标就正好趁这个机会,给朱元璋提出说:“太子妃也想镜静,想跟着一起去看看。要不,就当儿臣走一趟亲戚好了!”

朱元璋从某個角度来说,还是有非常大的农民意识,对于走亲戚这个说法并不排斥。

最终,朱元璋同意,朱标夫妇,带着他们的大儿子朱雄英,以走亲戚的名义,前往香山县一行。

和他们一起的,还有锦衣卫指挥使毛骧以及太子师傅宋濂,以及宋濂最为杰出的弟子方孝儒。

虽然说,名义上只是去看望妹妹和妹夫,但是任何人都知道,太子跑去香山县,绝对不是走亲戚那么简单。

这个事情一公布,就成为京师上下的热门话题。

宰相胡惟庸府上,就和他侄女婿李佑在说这个事情。

只听李佑兴奋地说道:“这可是好事啊,说明那小子太跳了,连皇帝都开始怀疑了!”

胡惟庸捋着自己的额下长须,也是高兴道:“你也不想想,他才多大?十六,不对,如今已经是洪武十年,他是十七了吧?那也是毛都没长齐的小子而已!从柳家村出来,就不知道天高地厚,有皇帝护着,就以为自己可以肆意妄为了!”

李佑听了,想了下自己十七岁时候在干嘛,然后才说道:“要是说实话,我倒是有点佩服他,别的不说,那吹牛的本事,那是真厉害了!”

“没错,就区区香山县而已,我特意查过,也就五万人口左右的下等县,全县的财富加起来,也没他吹出来的那些钱多吧?”

胡惟庸心情很好,说完之后又追加一句道:“这牛吹过头了,皇帝怀疑了,好日子就到头了!”

他们也有一些香山县的消息,但是,恰恰是政事经验极为丰富的人,就越是不相信那些消息,觉得夸大了。

朱元璋如此,胡惟庸也是如此。

从一个下等县,要取得传说中的那些政绩,在他们看来,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

就算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实际做得时候,会遇到太多问题,也往往根本就难以达到想要的效果。也只有一些没有经验的小年轻,想想就会热血沸腾的那种,才会相信不靠谱的神话。

这不,胡惟庸就在等着看香山县的好戏了。

不止是他,包括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也是差不多这个想法,正在给他儿子李琪说着这事。

“看到没有,为父没有说错吧?他强势的时候不需要出头,只需要等着。这么年轻,必然是会犯错的。只要他犯错了,那就是他由盛转衰之时。没有了陛下的护佑,他的好日子就长不了了!”

李琪听了,由衷地佩服道:“还是爹厉害,先前是孩儿毛躁了!”

李善长一听,趁机教导道:“以后记得,一定要审时度势,万不可强制出头。等他盛宠一衰,墙推众人倒时,你想要他死还是活,就很轻松了!”

“我要他死!”李琪一听,恶狠狠地说了一句,然后想到了什么,又有点担心地说道,“爹,太子会不会包庇那小子?听说他们两家的关系不错!”

李善长听了,摇摇头说道:“太子不会对皇帝撒谎的,并且,宋濂也去了。他只是一个做学问的,回来之后皇帝一旦问起,他就算想撒谎都不可能,皇帝一眼就能看出来。”

李琪一听,顿时好像发现了什么重大的秘密,连忙问他爹道:“这是说,宋濂也跟着去,是皇帝不相信太子?”

“那倒不至于!”李善长听了,想着自己认识的朱元璋,缓缓地说道,“当今皇帝,最为信任的,是马皇后,然后便是太子了。但是,你要知道,当皇帝的,特别是圣明皇帝,绝对不会只听信某人,多种措施是必然会做的。”

李琪一听,显然有点疑惑,都表露在他脸上了。

李善长见儿子想不明白,便详细解释道:“每个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因此,太子可能如实禀告,但是未必就是事情的真相。只有从多个角度去了解一个事情,才能真正了解,为父这么说,你明白了么?”

李琪听了,顿时兴奋起来,回答他爹道:“爹的意思,就是那个小子有可能会糊弄太子?”

李善长:“……”

他觉得自己已经说得很明白了,结果儿子还是不明白他刚才所说得真正含义。

这个儿子,确实不够聪明!

他得到这个结论,感觉有点累,不想多解释了,点点头道:“有这个可能!”

说完之后,李善长的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了张一凡的身影。

真得很可惜,此子非己子也!要不然,由自己在身边指导,就不会好大喜功,犯这种粗浅错误。

当今皇帝可是圣明皇帝,就算离得远,一样是不可糊弄的啊!

………………

在各方幸灾乐祸的期待中,朱标带着老婆孩子,南下踏上了走亲戚之路。

他是太子,又带着太子妃和自己的三岁长子,不管再怎么轻车简从,也还是有一大帮子车队。

基本上,每到一个驿站,就能把驿站给包圆了。

衣食住行以及安全等等,都不用他操心,自然有锦衣卫指挥使毛骧负责。

这时候的太子,还没有正式参与朝政,也就是说,朱元璋还没有正式要求政务都先抄送太子,因此,离开了京师,朱标也难得有了休闲时间。

一路上,和老婆孩子多了一些亲情,又能和宋濂以及方孝儒坐而论道,谈些学问,算是朱标这辈子最为轻松惬意的日子了。

然而,好巧不巧的是,朱标一行人刚进入广东的时候,也如同去年张一凡一般,遭遇了一场飓风。

不过,真要说得话,其实也不奇怪。本来夏秋季节就是台风高发时候,朱标在这个时间点到广东来遇到,也不算稀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