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贡生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四百九十二章 贤内助(1 / 2)

作品:《大明第一贡生

又是一日由张周参加的早朝。

不出意外的,唐寅因为跟朝廷申请了增加造船用度,就被朝臣给针对……对付不了你张周,难道我们还不能从你身边那群拥趸身上入手吗?

由户部尚书佀钟陈述了造船之事是劳民伤财:「陛下,自从海宁卫造船之后,目前已在造船之事上,耗费帑币三十万两以上,且令南直隶周边的木材、铁器等调运而去,靡费无数,民夫更是多番征调,目前在海宁卫已有一万多民夫在服徭役,如此不利于百姓民生之事,应当及时叫停才是。」.net

佀钟显然是事前做过研究的。

至于他说的数字……在张周听来就很不准确,因为从造船开始,花费的钱财已经绝对在五十万两以上。

能撑起大明最大的海船造船厂,并养活那么多的民夫,甚至可以造火炮、火铳,提供给江南各处卫所使用,即便在南方所用的火器数量不多,但以一座宁海卫来满足整个南方的需求,这耗费都算是轻的。

朱祐樘道:「海宁卫造船之事,用到朝廷多少钱粮了?」

佀钟道:「回陛下,因钱粮调度之事,近乎都经南京户部,目前还在核查,但料想已折合白银三十万两以上。」

朱祐樘略有气恼道:「朕问的是,户部有调拨钱粮过去吗?」

「有。」佀钟也硬气回答,「从筹备开始,已经调拨白银三千两以上,另有从南京调运物资许多,折合白银也有五六千两。另外还有……」

「够了!」

朱祐樘打断佀钟的话,厉声道,「三十万两,却是只用朝廷调拨个几千两银子过去,后续用度,都是靠海宁卫周边盐场,以及北方的矿窑等给提供,甚至还有南京地方官绅筹措的,之前在筹备此事时,户部就多番阻挠,现在近乎都没用朝廷的钱粮,就已奠基完成并能造船、造炮,如此还需要被你们质疑吗?」

佀钟道:「如今船厂内亏空很大,已是入不敷出的状态,否则渤海巡抚也不会跟朝廷再提出增加用度。」

朱祐樘一时不言。

南方造船,眼前是看不见什么利润的,而大明造火炮和火铳装备给舰船,再装备各卫所,各卫所也不会拿钱粮来交换,等于说唐寅只是干了个只有出没有进的差事。

这么大的一座船厂,全靠盐场和张周的矿场来输血,唐寅本身在筹措钱粮物资方面并不太在行,说白了不是个专业的会计,也不懂如何去制造财富和收入,以至于在「经营船厂」这件事上,唐寅感觉自己独木难支。

萧敬走出来道:「陛下,目前船厂内已耗费三十万两以上,却都只是用额外的钱粮来维持,如此大的开销,一时遇到困难也是应该的,不如从户部再调拨盐税十万两,用以支持船厂的运作。」

朱祐樘没回答。

在场的官员还有些意外。

你萧敬这是叛变了啊,居然替唐寅和他的船厂说话?这不就是在给张周说话吗?

十万两银子……可知道朝廷在西北用度多少?给边镇调拨个十万两,都抠抠搜搜的,现在居然把银子花在看不到收入的地方?

佀钟道:「三十万两用度,若是未用在造船之事上,完全可以用在西北各处,也不至于今年各处提报的边塞修缮之事,到现在也拿不出足够多的钱粮,且南方调运役夫众多,也懈怠了各处关隘堡垒的修筑,河工之事的影响,关乎到江南百姓的福祉。」

朱祐樘一时还是不知该怎么说。

不是他不想反驳佀钟,而是他现在心思不在这上面……造船这件事,除了从南洋带回来一批有价值的战利品之外,似乎还没看到更能收回成本的东西。

谢迁走出来道:「佀尚书所言在理,用了三十万两

,还用了那么多的劳力,如今不是在北方用兵吗?应当分清主次啊。蔡国公不知有何高见?」

也是因为谢迁等人见张周一直不说话,好似个没事人一样立在一边,所以出来把张周带进战局里。

张周道:「佀部堂和谢阁老的意思,是造船靖海,就不关乎到大明福祉了是吗?我可听说,东南海盗这几年的数量可是愈发增多,甚至连西洋的海盗都出现了,盘踞海岛,如果能将其覆灭的话,这些海岛上可是有不少资源的。」

谢迁微笑回道:「几个没人的岛屿而已,能带来什么?你不会认为,靠这几个海盗,就能维系每年造船所用几十万两的开销吧?」

张周心平气和道:「谁知道呢?」

谢迁闻言皱眉。

指望在一些没人的海岛上积累造船用度……听起来有些荒诞,但他反驳力度其实也不大,即便有些事好像是在「情理之中」,但张周毕竟是用一个不起眼的盐场,维系了一个开销这么庞大的造船厂。

谁知道他还有什么后招呢?

佀钟对张周道:「那蔡国公的意思,是赞成在造船之事上,增加开销?如今可是北方用兵的时候,蔡国公身为兵部尚书,最好不要插手工部和户部之事。」

朝堂上吵架,这也算是大明官员的传统艺能项目了。

张周道:「用度不是跟户部申请的吗?我没什么意见,要是谢阁老不问,或许我还不说呢?」

说完张周便很淡然退回到臣班之中。

眼看为了个造船的事,有点争论不休的意思,刘健走出来道:「陛下,至于江南造船之事,应当先暂缓,此事可以从长计议。」

不说同意,也不说不同意,反正就先拖着,直到唐寅那边完全支撑不下去,最后生生把这件事给拖到黄了。

身为大明的朝臣,如果连这点手段都没有,刘健这个首辅大臣也算是白当了。

朱祐樘先往张周那边看了看,见张周如此气定神闲,似乎感觉到张周早就成竹在胸,且他现在的确没心思在造船这件事上有过多的关注,于是摆摆手道:「此事如刘阁老所言,从长计议。」

朝议结束,张周往上听处去,却才刚到,就被李荣过来传话,说是请他去乾清宫。

张周本还要跟王琼多说两句,便也就先跟王琼交待好回头再说,然后跟着李荣往乾清宫走。

李荣道:「陛下对于造船的事,并不太热心,张先生若是以此来跟陛下提请的话,要先估量此事的结果。当然若是先生开口,陛下必定会全力为您争取的。」

李荣是聪明人,他在提醒张周,造船这件事不应当作为目前首要任务。

还是先把西北的事搞定再说。

但皇帝毕竟是向着张周一边的,只要张周有心继续造船,那朱祐樘肯定会站在张周这边。

张周笑道:「造船的事,不着急。」

「呵呵。」李荣笑了笑。

他也在琢磨,张周在这件事上的立场如何,照理说开船厂这件事,甚至是设立渤海巡抚这件事,都是张周提议的,皇帝也照做了,现在花了那么多银子,总不能半途而废吧?

但李荣只说自己该说的话,随后便不作声,与张周一起到乾清宫内。

却见除了朱祐樘之外,也只有萧敬在等候。

「秉宽,过来看看,有新的战报传来,是宁夏巡抚杨一清上奏的,他在出兵之前跟朕上奏,说是无论如何也要跟鞑靼人拼死一战,算是他给朕所立的军令状。」

朱祐樘本来很担心各方都推诿不战,却不知杨一清在进兵石沟城之前,就先给皇帝上奏,表明他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

「一切都如此你

所料啊,朕之前还没觉得,这位杨卿家如此有担当,比保国公好太多了。」

朱祐樘很高兴。

张周道:「若是宁夏本地兵马能带动这一战,其余几路人马则非上不可。但还需要助力,毕竟宁夏之前跟朝廷申报,说是在花马池一战中,炮弹和天火药耗费甚多,需要再行补充。」

朱祐樘道:「这总不会影响到战局发展吧?」

本来还在庆幸,现在皇帝又有点担心了。

「陛下不必担心。」张周道,「狭路相逢,在于一个勇字,鞑靼人在经历了花马池一战的兵败之后,本身士气便不高。此战没有不胜的道理。」

「那就好,那就好。」朱祐樘觉得张周能掐会算。

既然张周说会赢,他就信。

朱祐樘道:「秉宽啊,造船的事……今天朕没多说,是看你好似是有自己的计划,你跟朕说说,就算那些臣子不同意,朕也会下旨调拨钱粮。」

张周道:「陛下,您莫非忘了,如今大明的船队已经往东跨海而去,相信一切顺利的话,再用不了两个月,船队就能回来。等他们带回了臣想要的东西,那朝中臣僚相信就会转移立场了。」

「果真如此?」朱祐樘笑而问道。

张周点头道:「至于开销太大,臣也认为是如此,不过造船的大头已经过去,臣的意见,是先叫停目前所造的船只,毕竟靖海之事可以先暂缓。服役的民夫可以先回乡,甚至可以先将唐寅调回京师。」

「啊?」朱祐樘稍微吃惊了一下。

别说是朱祐樘,连一旁的李荣和萧敬也没听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