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三章 蒸汽火车带来的极致震撼!(1 / 3)

作品:《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

“韩成,你说……咱要不要也迁都?”

纠结了一阵之后,朱元璋终于还是问出了这句话。

他觉得,在这个事情上,自己多听听韩成的意见,还是好的。

其实真的算起来的话,朱元璋的龙兴之地,并非是他的老家凤阳,而是南京。

朱老板就是占据了南京之后,才算是成功的站稳了脚跟,变得其余的造反之人不同。

有了自己的地盘,不再是流寇。

他真正的崛起,也是从获取了南京才开始的。

当然,那个时候的南京还不叫南京,而是叫做集庆路。

但朱元璋对这里,却总怀着忧虑。

总觉得这里不太适合做都城。

除了历朝历代,以南京为都城的王朝都不长命之外,紫禁城出现的情况,也令他心里有些不舒服。

当初紫禁城的营造,是让刘伯温这个能掐会算的人给选的址,同时也是刘伯温负责营造的。

刘伯温选择了紫金山下的这处地方。

当初,这里并不是土地,而是燕雀湖。

为了能在这里修建皇城,直接填湖,然后再修缮宫殿。

这样的手段之下,确实成功修建起来了紫禁城。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

其中有两个问题最为严重。

一个就是因为是新填的土,所以地基不够稳,哪怕当初进行了极为严格的夯土也不行。

紫禁城建好之后,后面逐渐开始下沉,变成了南高北低。

另外一个,也是填湖留下的后遗症,那就是皇宫之中的气候,异常的潮湿。

家具受潮变形,甚至于床底下长蘑菇都属于正常。

这两点,都让朱元璋觉得难受。

原本朱元璋都已经绝了迁都的心思。

但是现在,又一次动了迁都的念头。

对于朱元璋会在这个时候,问出这样的问题,韩成并不太意外。

毕竟朱元璋一直以来,都在想着各种的迁都。

“陛下,依照我之所见,都城没有必要再迁。”

韩成如此干脆利落的,说出没有必要迁都的话,倒是令朱元璋有些意外。

他没有多问,只是静静的看着韩成,等待着来自于韩成的下文。

“一方面是因为迁都的话,花费太大,需要浪费太多的钱粮。

另外一方面,则是因为陛下准备开海,今后要经略海洋。

应天这里守着长江,顺着大江便可入海,地理位置很优越,水上运输很方便。

而且不算太靠北,也不算太靠南,有利于今后经略南方和海洋,还能兼顾一下北方。”

听到韩成这样说,朱元璋点了点头,韩成的这些话,倒是说到了他的心坎上。

今后的大明,将会和历朝历代的王朝都不一样。

尤其是经略海洋,这一大方略提出来之后,那就变得更加不一般了。

南京城这里,原本看起来并不好位置,竟一下子变成了有利条件。

“但是北方呢?北方那里该怎么办?

要知道,自从儿皇帝石敬瑭,向契丹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北平附近已有四五百年,不受咱汉族朝控制。

而自从靖康之耻发生后,北方的大片土地,连续两百多年,都由异族统治。

现在咱虽然驱除鞑虏,恢复了中华,将鞑子赶走,将这些都握在了手中。

但是,这些地方,很多都被异族统治的时间太长了,想要将之彻底扭转过来,让民心彻底归附,并不特别容易。

咱之前,一直想要将都城往北,或者是西北迁,其中的一大考虑,就是想要消除这种隔阂。

更好的控制北方。

从你所讲述的,老四接连出征的事情上来看,将都城迁到北平那里还是很不错的。

至少打北方蛮族,要方便的太多。”

朱元璋望着韩成,说出了他另一方面担忧。

怕都城一直在南京这里,北方不稳。

华夏失去北方的时间太长了!

韩成闻言道:“这一方面,陛下考虑的非常好。

但也不是没有办法可以解决。

比如陛下可以将古都汴梁,给重新修缮起来,或者干脆将现在的北平那里给营造起来,把那里给营造成北方的经济,军事中心。

立为陪都。

和南京这里遥相呼应,用来控制北方的广大地区,抵御北方蛮族。

在这里立下一个陪都的话,对于大明今后,拿下并控制东北方面等广大地区,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不然大明的国土太大了,仅仅只依靠一个南京城,着实有些过于单薄……”

听了韩成的话之后,朱元璋没有说话表达自己的观点,看起来像是陷入到了深思之中。

韩成停顿了一下之后,又接着开口道:“我们或许……还可以将格局打开的更大一点。

比如还可以在川渝地区,西北地区,中原地区等一些重要的地方,都扶持出来一个比较强的经济中心,用来控制和拉动那些地方的发展。

这样的话,就能让大明更好的去控制华夏的各个地方。”

韩成说的,其实就是后世时的,那些超大城市理念。

比如成都,比如渝,比如西安。

朱元璋本就被韩成说的,在北平那里设立陪都的事情,给震动的不轻。

这个时候,又听到韩成说出这话,就更加的震动了。

这……韩成的胆子未免有些太大了吧?

竟能想出这样的办法来!

朱元璋沉思一阵儿,斟酌一下言辞道:“这样做的话,也容易出现很多祸患吧?

比如分散朝廷权力,甚至于会造成藩镇割据……”

韩成摇头道:“朝廷的权力构成,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个是军权,一个是财权,另外一个就是人事任免权。

缺少任何一个,都难以成事。

唐朝会形成藩镇割据,其中一大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随着时间发展,到了后来,导致那些节度使手中掌握的权力越来越大,到了后来,同时掌握了三种权柄。

如何防止地方上,会出现藩镇割据,这上面陛下要比我专业。”

听了韩成的话,朱元璋点了点头,没有多说话。

“其实,只要今后大明的科技发展的足够快,陛下所担忧的这些,就可以大大的消除。

中华确实是地大物博,各个地方距离远。

但若是交通条件,有了一个极大的改善呢?

从这南京这里前往北平,所需要的时间变成一日一夜呢?

在这等情况下,陛下还担心地方太大控制不住,会出现藩镇割据吗?”

“啥?!!”

正在那里显得有些忧心忡忡的朱元璋,听到韩成说出来的这话,顿时就被惊呆了,差点要从座位上跳起来!

自己听到了啥?!

从这里前去北平,竟然只需要一天一夜就能到达?!

韩成说的啥?

他这是傻了吧?

咋可能一天一夜就能到?

哪怕是八百里加急,死命的跑,也没有这样快的速度。

况且,八百里加急,只是在紧急情报的时候才会用。

规模小,不可能用来大举调动兵马,不具备普遍性。

“韩成,你怕不是烧糊涂了吧?咋在说胡话呢?

再快的马,也做不成你说的事。”

朱元璋望着韩成如此说着,不解的同时,双目之中隐隐也有着期待。

依照他对韩成的了解,在想是不是又有什么自己所不知道的神奇东西。

不是马,却比马跑得快?

可这世上真的有比马跑得还快的东西吗?

“没有说胡话,我说的这种东西叫做火车……嗯大概就是这样的。”

韩成说着,伸手拿起羽毛笔,在纸张上画了起来。

没过多久,就被他画出来了两根铁轨,以及一辆正在冒着烟雾的火车。

当然,画出来的东西,一如既往的抽象也就是了。

“这东西就是火车,这里是火车头,后面是车厢。”

韩成指着他画的比较抽象的火车图画说到。

“一个火车头,可以拉动差不多十五节车厢,一辆火车大约可以拉个七八百人,甚至于上千人。

这东西完善之后,拉着东西正常行驶的话,一个小时可以达一百二十里,到一百六十里之间。

一个时辰就是两百四十里,到三百二十里之间。

从这里到北平的话,也就两千里露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