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滇南,石屏,红彝。(1 / 5)

作品:《我一个国家队,混娱乐圈很合理吧

打完土豪的廖常勇美汁汁的挥了挥手,扔下一句“去云南之前把该安排的教学任务安排了就行”后,便潇洒离开。

只留李景霖在原地懵圈。

愣了许久后,李景霖终于摇摇头,笑着回到学校办公室。

整理近期的安排后,李景霖并没有急着前往滇南。

而是与洛诗瑶之前做的准备同样。

开始从民俗上下手,根据考察记录的路线,挨个记住当地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

入乡随俗,从古至今都是华夏民族该有的礼节。

民族的大团结,正是建立在相互尊重,虚心学习,包容接受之中的。

天南地北。

来自于东北的李景霖自然知道,前往最南边后,文化之间的差异,若是不虚心谨慎,是极其容易冒犯的。

都别说同为汉人的南北习俗差异了。

少数民族之间的文化更是完全不同。

甚至就算同属一族,不同分支之下,都有自己的文化。

除了尊重外,学术记录的严谨,也是一位学者应该具有的素养。

第一站,是滇南红河。

洛诗瑶一行人组成的专家,学习,记录小组,已经动身前往两千多公里外的石屏。

那里有滇南众多少数民族之一,彝族的一个分支。

红彝。

石屏县的海拔很离谱。

260米左右。

到2500米前后。

而红彝族,有一部分原生态的人民,居住于两千米以上的大山中,属于高寒地带。

在经济状况统计上,属“特别贫困”。

在贫困的三个等级,普通,一般,特别

属于最严重的那一批。

但扶贫工作的展开,让这里的红彝已然摘掉了贫困的帽子,进入了温饱线。

而这一事件,刚好就发生在李景霖刚回国的时候。

对于刚好摘掉贫困帽子,发展了这几年的石屏红彝们的生活,李景霖真的是相当好奇。

在过去二十年的扶贫攻坚中,奇迹,几乎每一年都会发生。

对少数民族的扶贫工作是很艰难的。

如何在摆脱贫困的过程中,尽最大的可能保留当地的习俗与文化,这成了最要命的任务。

最简单,最省事,最省钱的做法,是直接将彝族人民迁走,离开大山。

可这种处理方式,不是华夏会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