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轻重缓急(1 / 2)

作品:《上吊之前,崇祯掀桌

第122章轻重缓急

牛金星一听,没等李自成说话,就立刻接过话题说道:“那些护卫护城不力,还在军中散布谣言,不如让他们为大军前驱,杀入山东,避开明国皇帝,如此也能给他们有将功抵过的机会!”

宋献策听了,不由得赞许地点点头,附和牛金星道:“另外再令汝侯等领可靠之军断后,找合适的地方打明国皇帝的埋伏!”

他们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的,顿时把一个计划展现在李自成的面前,让他不断地点头,显然认为这个计划很是不错。

至于他们之前和山东的刘泽清秘密约定的事情,压根没人提起,似乎不存在。

很显然,他们就没在意这个约定。

最终,李自成有了决断,在宋献策和牛金星献策的基础上,还让高桂英领军中家小营返回陕西大本营,免得又拖累大军。

之前之所以要带上这个家小营,还是因为李自成觉得前景很好,有可能一鼓作气打下明国京师,改朝换代。

如今看来,这种想法基本上是不现实,那家小营就没必要带身边了。

计划做好之后,李自成当天就让高桂英领着刚放出来的家小先南下,去河南回转陕西。然后他自己则领着军队于次日拔营,临走之前,真的是看了很长时间的真定城,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真定城头上,已经闻讯赶到城头上的崇祯皇帝,是有些诧异的。他有点想不明白,为什么李自成连一次攻城都不打,就这样走了?

这该是没道理啊!

怒气冲冲地赶来,昨日一早还摆开了攻城战的姿态,结果自己把人放回去之后,就不打了?

对于古代的打仗,崇祯皇帝自然还是比较谦虚的,当即问身边的这些经验丰富的将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但是,这一次连周遇吉也摸不着头脑,不敢肯定地说道:“末将以为,这该是和陛下把三万人放了有关,但是末将又想不出,这其中的关联到底是什么如果说是缺粮,那更应该攻城夺取粮草才对!”

马科在边上听了,便尝试着问道:“该不会流贼是想以退为进,引诱我军追击,然后与我决战于野外吧?”

崇祯皇帝听了,觉得这是一种可能,然后再问道:“还可能是什么情况?”

贺赞听到他的问话,便也跟着猜道:“总不可能是那三万人把流贼的剩余粮食吃完了,所以他们必须得走了,去找吃了吧?”

他这话一说完,顿时给了方正化以灵感,立刻对崇祯皇帝说道:“万岁爷,奴婢以为这种可能性很大。昨日贼军明摆着要强攻,可三万人一放出去就改了主意,那肯定是和此有关。饿了他们一天多才放出去,肯定能吃。如果贼军刚好只够一两天的粮,那就等于吃没了。”

周遇吉听到这个分析,却是摇摇头道:“末将看城外贼军拔营,井然有序,并无一丝慌乱,不像是已到缺粮的样子。末将以为,贼军至少该有几日粮食的。”

基本上,崇祯皇帝对他们提的可能性都认同,便问他们道:“那我军该如何应对?”

听到这话,几个将领的意见还是一致的,派夜不收出城探听消息,确定贼军动向之后再做决定。

皇帝在这里,没一个将领敢冒冒失失地领军立刻跟上。

崇祯皇帝看着李自成大军都消失在城外之后,采用了他们的意见,先派夜不收去打听情况。反正自己夺下了李自成搜刮的粮草物资,根本不缺粮。

不过有一件事情,他还是比较担心的。之前打败李自成大军是最主要矛盾,他不想手下分心,便没说。

此时,李自成大军自己退走,他就觉得有必要未雨绸缪了。

于是,他回到衙门之后,便对方正化说道:“大伴明日便动身,前往山海关坐镇,绝不能让辽东建虏在这个时候进关。”

因为他记得,在原本历史上,满清在吴三桂派人出关求援之前已经整合了一国之力出发,想要进关分一杯羹的。

历史已经被改变了很多,但是辽东那边的影响应该还是比较小。最多是那范永斗逃去了辽东,带去了一些消息,或者有其他什么消息传到辽东,而满清整合一国之力要进关的事情是大事,不大可能因为一点点的消息就改变决策。

用一句装逼的话说,那就是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不是那么容易撼动的。

方正化听了一惊,连忙回答道:“万岁爷,奴婢得在身边护卫,其他人,奴婢真的不放心!”

如果按照周遇吉对皇帝身边亲卫的要求,那皇帝身边的亲卫显然还是不合格的,虽然有周遇吉的亲卫在训练,可时间太短,亲卫和主将的默契,不是这么短时间内就能培养出来的。

方正化好歹武力值很高,在皇帝身边的时候,总比别人要放心。

因此,周遇吉等人听到了,也纷纷附和了起来,觉得方正化还是陪同在皇帝身边好一点。

听到他们都这么说,崇祯皇帝自己其实也是怕死,方正化在身边,多少是多了一份保险。就算退一步说,之前的真定攻城战中,有方正化在,第一个把他抛上城头,也能更容易站住脚,从而打开了城防缺口。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便改了主意道:“如此,拟旨,让王承恩前往山海关坐镇,其他人朕是不放心的。”

王承恩如今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东厂提督,他要离开京师,其实也是不合适的。

但是皇帝也已经说了,其他人是不放心的,那就没办法了。

周遇吉琢磨了下崇祯皇帝的话之后,带着一些诧异,表情严峻地问道:“陛下,可是太祖皇帝指点,建虏会有异动?”

其他将领听了,顿时表情也严肃了起来。

远的,如萨尔浒之战时调集的几支军队,可都是名将强军,还有白杆军、戚家军余部,近一点的,有卢象升的天雄军、洪承畴所率领的朝廷各支精锐等等。

不可否认,建虏的战力很强,朝廷的强军基本上都是折在建虏手中,这么多年打下来,基本上都是建虏胜出。

这李自成的大军还没击败,辽东建虏又来凑热闹的话,朝廷这边,或者干脆说皇帝所领这支军队的压力会非常大。因为到目前为止,也就这支军队能打了。

崇祯皇帝看到他们都看着自己,顿时明白他们的担心,便开口说道:“非是太祖皇帝指点,是朕自己猜的,建虏一直有觊觎大明江山之意,如今关内如此之乱,当防其落井下石,就当建虏要攻打关内来预防便是!”

之所以不再说是太祖皇帝提点,他主要是两个考虑。

第一个,就是之前所说,这个事情不是很确定,也有可能没有吴三桂这边的借兵,建虏最终不会在这时候入关;这么一来的话,一旦太祖皇帝提点却不灵验,就不是一个好的冒充法子了。崇祯皇帝自己猜的,万一不准,也不会有什么。

第二个原因其实也简单,崇祯皇帝不能老是假托太祖皇帝提点,对于一些不是和祖制有关的事情,要慢慢地转移到崇祯皇帝自己身上来才行。要不然,这就不是崇祯皇帝英明神武,而是太祖皇帝英明神武,这对崇祯皇帝建立自己威信是不好的。

也只有一些有关祖制的东西,假借了太祖皇帝之名,就能占据大意,让别人无话可说。

这不,周遇吉等人一听不是太祖皇帝提点,他们就明显松了口气。

不过崇祯皇帝却交代拟旨的方正化道:“大伴就当建虏真会入关来拟旨,让王承恩到达山海关之后,不得有任何松懈,须严防死守!”

说到这里,他想了下,便又交代道:“另外给京师报捷,把我们的战况都说了。朕回头击败了李贼大军,便凯旋班师。”

“奴婢遵旨!”方正化听了,当即答应一声,立刻开始拟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