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底牌(1 / 3)

作品:《上吊之前,崇祯掀桌

第185章底牌

此时,天色已经大亮好久,从后半夜就开始烧起来的船只,已经烧得差不多了。

既然船都烧掉了,那谁还会管这水门这里。

李自成从大胜关撤走,朝廷官军尾随直追,杀声震天,更是吸引大胜关里的大顺军注意。

甚至可以说,此时的他们,其实是有些六神无主的。到底是守在这里,还是也跟着走?

阎应元就是通过观察,发现大胜关上的贼军,全都是彷徨,不知所措那样,便知道军无战心,机会难得。

这大胜关在之前是贼军的核心地区,所有上岸之后的营寨,都是围绕大胜关驻扎。占据这里,对于贼军的军心士气的打击是绝对大的。

军令下了之后,阎应元立刻挑出顾三麻子的手下五十人,原南京水师官军两百三十五人,总计不到三百人,然后,他最先跳上码头,身先士卒杀向大胜关。

这点人数,说真的,确实有点少。一般情况下,肯定是会怕的。

但是,身为主将的阎应元冲在最前面,并且他平时和手下称兄道弟,亲和力很强。

江湖汉子,最是讲义气,顾三麻子的人,便都没有犹豫了。而原南京水师的军卒,更多一些军纪,主将说了退缩不前者斩,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就这么的,一行将近三百人便向大胜关发起了进攻。

好在大顺军军卒都没关注水门这里,阎应元压根没有受到什么阻拦就冲到了城下。然后,他便立刻喝道:“飞爪上,射手随我一起掩护。”

顾三麻子的人,都是海盗出身,平时在船上就经常爬上爬下,对于攀爬来说,就是一把好手来的。

听到阎应元的话,便立刻往城头上抛出飞爪,动作飞快地往城头上攀爬。

非常意外,城头上的大顺军竟然没有发现。

阎应元一见,当即决断,立刻抢了一个飞爪,第一批爬上城头。

等到城垛处时,阎应元便借助趴住城垛的力量往上一纵,成为最前面几个落到城头的朝廷官军。

他在翻越城垛时快速扫视城头上,终于明白,为什么贼军没有反应了。

因为城头上的贼军全都在关墙的另外一侧,都在看陆地上的交战。

于是,他立刻吩咐上了城头的手下结阵,先让更多的袍泽上城头。

等城头上有了五十来人时,终于有大顺军的军卒不小心看到后面,看到他们了。

傻眼之下大喊,惊动了更多的人。

有的大顺军军卒下意识地想要逃跑,但是也有大顺军的军官立刻大声吆喝着想要组织反击。

阎应元一听,毫不犹豫地对已经上了城头的手下将领陶国祚以及李大忠等人说道:“刀盾长枪结阵出击,弓箭手射杀敢战之敌,上!”

听到他的军令,李大忠领着刀盾手立刻组成一道人墙,就沿着城头往贼军那边攻去,而陶国祚则领着长枪手紧跟在刀盾手之后,大声喊着口令,几排人起步攻击姿态前进。

至于阎应元自己,发挥他神射的长处,瞅着对面正在喊着组织人手反击的贼军头目,毫不犹豫地一箭箭射去。

当然了,大顺军的军卒这边,也有射箭放火铳回击的。

弓箭还行,盾牌兵在前,能挡下箭支免伤,但是火铳的威力就大了,打在木制盾牌上,往往就是一个孔,穿透而过,伤到后面的军卒。

阎应元一见,立刻重点先射杀那些手持火铳的贼军军卒。此时,弓箭射速的优势又体现了出来。

就见他几乎是连逐箭一般,连续射出箭支,让那些火铳手根本来不及放第二枪就倒下了。

大顺军城头上的军卒,原本就以为外围的战事人心惶惶,然后又看到城头上源源不断地冒出朝廷官军,那几个朝廷弓箭手还一下射翻了好些个在组织抵抗的军官以及火铳手,心生恐惧之下,便节节败退,压根挡不住这支朝廷官军的进攻。

忽然,就听到阎应元一声大吼道:“降者免死!”

有个大顺军军官听到他的喊话,知道这是个神箭手,便躲在他手下后面,大声喊道:“投降个屁,都给我顶住,否则老子军法……啊……”

结果他的话还没喊完,就被阎应元瞅见,哪怕隔了好多人,却也被阎应元远距离一箭,箭支穿过人群缝隙,准确命中率这个军官,发出了一声惨叫,便再没有了声音。

其他几个军官还想继续抵抗的,也被阎应元一箭一个,不是受伤,就是当场射死。有不少人的距离,其实还是有点远的。

阎应元远超他人的神射,就犹如后世的狙击手一样,一个人都能掌控战场,让所有对面的大顺军军卒都是胆战心惊,就怕自己被这个神箭手给射了。

陶国祚等人看到对面贼军的惊慌表情,便趁机大喊道:“降者免死!”

城头上的大顺军军卒,忍受不了朝廷官军的步步紧逼的压迫,特别是城外那朝廷官军的喊杀声,更是震耳欲聋,终于,有人抛了兵刃蹲地上投降了。

这种情况下,只要有人投降,便会带动其他人跟着投降。那些坚决或者犹豫还要不要投降的,便被阎应元毫不犹豫地用弓箭点名。

城头上,城墙下,其实大顺军军卒有很多,但是,军无士气,看到有同伴投降了,谁还抵抗

原本在大胜关中的大顺军老兵,都随着李自成撤退了。剩下少数有抵抗意志的,在众多人心惶惶的大顺军军卒中非常醒目,又被阎应元的神射一一点名射杀。剩下这些,便不足为虑了。

于是,阎应元的手下立刻控制了城头,所有大顺军军卒,都收缴了兵器赶在城下。城头上,升起了朝廷的旗帜以及阎应元的帅旗。

在大胜关附近的大顺军军卒看到了,都是发一声喊,纷纷逃走。

直到这时候,阎应元才感觉手臂疼痛,却是射箭射多了!

陶国祚都是一脸敬佩地说道:“大帅真是厉害,一口气射光了四壶箭,这世上怕没几个人有这个臂力!”

阎应元听到这话,立刻想起了他在武英殿上拉得那把弓,于是,他便立刻摇摇头说道:“我只是一般而已,陛下才是真的厉害!”

说完之后,他便快步走向里侧关墙,向喊杀声震天的地方看去。

陶国祚听到他的话,却认为是他谦虚,这时候还能拍皇帝马屁,不过这种事情是不能说破的,便跟着他,一起去看主战场那边去了。

就见南京城方向那边,被朝廷官军踏破的营地中,贼军大都散乱不成军,失去了建制。还有一支朝廷军队所到之处,贼军纷纷投降。

不过更多的贼军,却是四散而开,他们既不想加入战斗,也不想成为俘虏,看看从南京城出来的那支朝廷官军,又看看正在厮杀的战场,只是在观望着。

阎应元一看就知道,这些都是墙头草,就想看看,最终是朝廷官军赢还是贼军赢,然后才做出抉择?

只是这么扫视了一眼,他就立刻看向此时战场的中心,离大胜关偏西南三里远的地方。那里的喊杀声,惊天动地,那里的厮杀,最是激烈!

朝廷官军这边,分成了数支人马,犹如一支支箭,射向同一个目标,就是那标记着“李”字旗号的所在。

也有数支贼军正在拼命拦截,从那“李”字旗号的后面,源源不断地拥到前面,挡住朝廷官军的进攻。

在“李”字旗号附近,拦截朝廷官军的贼军身后,还有一处战局。但是阎应元这边看过去,却发现好像是贼军在内斗?

他正想着呢,陶国祚就疑惑地问道:“大帅,贼军怎么自己打起来了?”

很显然,他也注意到了这个特别的情况。

阎应元对于战局的判断,能判断出可以拿下大胜关,让他非常佩服,因此,在想不通战局的第一时间,他就问了。

阎应元听了,看着战场上的动静说道:“该是反正的贼军在拖着李贼,不让他能走脱。”

说着话呢,他其实心中很是有点担心。

此时的战场上,就是矛和盾的战斗。

到底是朝廷官军的矛更锐利,能戳穿贼军的盾,杀到那“李”字旗下,擒杀贼王,从而一举奠定胜局;还是说,贼军的盾,能挡住朝廷官军的矛,从而给贼首组织反击的机会,来一个反败为胜?

到底哪方更厉害?短时间内,就连阎应元也判断不出来。

贼军的优势,在于人多,但是乱;

朝廷官军的优势,在于精锐,士气如虹,但是各部已经厮杀多时,明显无法再做到势如破竹了。

不过这种情况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这个时候贼军要还挡不住的话,那就真的是要兵败如山倒了。

自然也听说过,贼军有所谓的老营,一共好像是分为五营,皆是贼军中的精锐。这时候能挡住朝廷大军兵锋的,估计也就只有这些贼军中的精锐了!

想着这个,阎应元连忙去看皇帝所在。

就见朝廷官军的帅旗,在几支朝廷官军的中间。那几支朝廷官军既进攻贼军,同时也把中军护卫在内。要是被贼军挡下攻势的话,接下来怕是贼军反过来进攻朝廷官军的中军了。

想着这个,阎应元觉得不能等了,必须要做点什么,否则等到主战场上胜负一分,那一切就都晚了。

想着这个,他立刻转头四顾,忽然之间,他心中有主意。

于是,他立刻传令,让其他还在水门码头那边的手下全都上城墙,然后他又看向陶国祚喝问道:“还能战否?”

陶国祚听了一愣,看到阎应元盯着他,稍微犹豫了一下,然后才大声回答道:“大帅能战,属下亦能战!”

“好!”阎应元听了,立刻赞了一声,然后转身走回内侧城墙,看着城下蹲在那里无所事事的俘虏,大概有一千多人的样子。

或许是看到他出现了,所有的俘虏先后都看向他。

他们都能认出来,这个是朝廷官军中的神射手,一箭一个,不管躲哪都逃不过他的神箭,非常厉害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