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代文中棒打鸳鸯(04)(1 / 2)

作品:《女配的自觉[快穿]

“是,嗲嗲,我现在就带弟弟们回去驮行李。”宋清明立马点头。

“去吧,快去快回。”

“好嘞,马上。”

宋清东没有去,还是站在亲妈身后,仇视的望着嘎公(外公)。眼睛里都瞪出了火来。

他已经知道,吃饭的时候。妈已经对他们几个都说了,那自行车日后是家里的大件,是为了以后进城方便些。

不用急着赶班车,早晚等班车。

以后他和老二找了的对象,来往也方便。

家里最重要的资产之一。

全村就自家一辆自行车,嘎公想推走,没门儿。

宋老爷子的一席话,让老顾家所有的人都懵圈:还能这么干,这不是仗着人多吗?

顾父气的浑身颤抖,伸手指着嘉敏颤抖着怒吼,“好啊,嫁人了可以不认娘家父母,你以为宋家人是好的呀,到时候宋大福宋二福他们欺负你,你不靠我们,我看你靠谁,好好好,既然你不认娘家,那我们老顾家以后就没有你这么一个闺女,顾家你就别回了。我没有你这么一个狼心狗肺,不孝不悌的闺女,老大我们走。”

顾父的一席话,以为能吓到自幼就胆小的老幺。可没有想到,胆小的老幺,淡淡的,没有任何不高兴的说,“行,我知道我满足不了爹娘你们一味的压榨闺女帮扶我大哥的行为。你们说我不孝也好,说我怎么滴都好,以后不认我也好,我没有意见。

那从今天开始,以后的过年过节,我就不回娘家惹你们二老与我大哥大嫂讨厌。之前我每次回去,你们二老与大哥大嫂见到我也是不舒服的,每次都是说我没用说我带的节礼还不够我一个人吃的,其实每次回娘家,我就打湿下嘴,真的没有吃几口东西。

我晓得不是我带的少,是我这个人不招人你们喜欢,惹你们讨厌。我从现在开始有了自知之明,不再回去惹你们讨厌,等下我会交代孩子们,以后无论在哪儿见到你们见到他们的老表侄子侄女都装做不认识,也不让他们讨你们的嫌。”

一口气的说完一大堆话,气的二老差点仰倒。顾老爷子捂住胸口大口的喘气。

在宋大福宋二福兄弟两的瞪视下,顾大哥夫妻两搀扶着二老急急的离开。

嘉敏淡漠的望了一眼四人离去的背影,然后弯腰鞠躬对着公婆感谢,“爹,娘,大哥二哥谢谢了。我知道多年来,你们一直容忍着我帮扶娘家,但我现在醒悟了,不会再无节制的去帮扶娘家。我家也不是信用合作社,他们想取多少出来就娶多少出来。

我会为了孩子们自己自立起来,守护好这个家。”

“唉,老三家的,你现在能想明白就好。你现在也是家里的顶梁柱,家里的孩子们看着你,你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到他们。以后老顾家再来烦你,你就得向今天一样,让孩子们去喊我们喊老大老二他们,我们平时都各过各的,可有事了,就得团结起来。

你的背后有我们,有什么事,都别怕。”

老爷子说的语重心长,但也很欣慰,糊涂了多年的三儿媳总算是想明白了。

对于三儿媳,他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觉得三儿媳不错,爱家爱丈夫爱孩子。即便三福已经去了,但这些年,三儿媳一个人受苦受累的撑着这个家,本就不易,却固执的坚持让三个孩子读书,在全村这可是独一份儿。

他知道那是因为三儿媳心里一直记得三福的话。三福一直坚持读书才有出路,即便不能鲤鱼跳农门,读书也能让人明辨是非,知理懂理。

清东前两年初中毕业以后,死活不再愿意读书。当然也没有考上高中,那臭小子死活不愿意读,气煞了三儿媳,从不打孩子的她,拿起藤条狠狠的打了一顿清东,边打还自个儿一边哭,念着三福往日说的那些话,就是他与老伴儿伸手拦都没有拦下。

“我现在明白了,爹。以后我会好好的。”嘉敏低垂着脑袋,眼含泪水的说道。

“明白就好,之前我也说了,我与你娘今年就住在你家。等过年以后再搬回老宅。你安排下吧?”老爷子说道。

“好,爹,娘,你们住清东的房间。他们兄弟两住一间。”

“蛮好。”

等清东他们回来,又帮着收拾好清东的个人物品搬到隔壁的清南房间。

正房五间,中间是堂屋,两侧各有两间房,前后有明窗。也各自前后都有门,与窗户各一侧。

这房子是宋三福设计的,一般人家的房屋不会间间都开前后窗与前后门。

但他开了,当时村里的人都说他浪费门板。但他执意要如此做,还说这样到了夏天,家里会凉爽,前有湖后有山,有穿堂风,会很凉快,还有晚上上厕所也方便,家里的后院是包的严严实实的,后面的菜园子一侧有厕所。

收拾好房间,下午既然都请了假,嘉敏说道,“爹,娘,大哥,二哥,今天都在我家吃晚饭。顺带的让几个孩子就在院场(晒场)学学骑车。我下湖去下个笼子,晚上我们好好吃一顿。”

老爷子原本不同意的,可随即又想到了什么,才点头说,“行,就这么办,清明你去通知你妈你媳妇儿,还有二婶,让她们都来。”

“好嘞,嗲嗲。”清明扭头就朝家里跑,嗲嗲的意思很明白,三婶之前送的那条肉也要拿来。

下午的顾嘉敏家里很热闹,嘉敏摇着小船,带着两个儿子一起捞水里的猪草,还下了两个笼子。

悄悄的在里面依然放了一点东西,母子三捞猪草的速度快啊。

一会儿功夫就捞上来一船,嘉敏让两个儿子把之前下的笼子捞上来,两人听话的捞上来,片刻传来惊呼,“妈,好多鱼,都是大的。”

“有鱼就好,笼子提好,我们回家。”

“诶诶,好,回家。”兄弟俩只觉得是运气好,也没有多想。

嘉敏却朝湖中心望了一会儿,湖里有个大精怪。刚才系统已经提醒了她,一只千年乌龟,有丝神兽玄武的血脉。

还真是有些玄乎。

她没有想到这个世界可不只是年代,还有玄幻色彩。

有些不解,但也没有多想。想多了只会徒增烦恼,还不如过好眼下的日子。

后院的菜园子里,宋大福宋二福两家人跟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啧啧称叹:“老三家的是怎么种菜的,满院子的菜,都能吃了。”

另外一边宋清明的媳妇儿王芳大声的喊道,“妈,三婶家里还种了西瓜与甜瓜,好大一个个的,西瓜一个得有几十斤吧?哎呦,甜瓜也大,一个都有两三斤。”

一般的甜瓜能有一斤多,就是蛮大的。(注,甜瓜是种统称,其实有很多种。)

一群人纷纷走到院墙边,真的,院墙边全是西瓜与甜瓜。宋二福的儿子宋清锋望着西瓜直吞口水,他喜欢吃西瓜,可从小到大也没有吃过几次。

老爷子老太太在菜园子里转一圈,心中满意。老三媳妇儿还是不错的,里外里都是一把手,家里收拾的一层不染,菜园子里也收拾的任何人家里都好。菜的长势更不用说。

二老走到猪栏屋一瞧,嚯,真不错,四头猪仔都长的不错,已经是小肥猪趋势。

站在猪栏屋,都能听到外面声音。猪栏屋隔壁的煮猪食那屋旁边小门走出去,后面是自留地与还有一块被篱笆围好的区域,里面是鸡。

鸡白日里就在圈住的那大块地方活动。

家里家外的都收拾的整齐,功能区分的挺明白。

老太太与老爷子站在屋后的自留地与养鸡的那块地方的空档边说道,“三个儿媳能干的还是老三家的,家里家外都弄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嗯,老三福气薄,没法子……”后面的话老爷子没有继续说,老太太也没有继续说,只是低低的叹息一声,“唉!”

里面有思念,有遗憾,有惋惜。

顾嘉敏家里,下午热闹的很,剁猪草的,杀鱼的,摘菜的,学骑车的,热闹的很。

如此热闹,村里也没有人知道。

饭菜再香,也没有飘去村里。

住的远住的偏,也是有好处的。

吃独食,别人也闻不到。

两家人是撑着肚子回去的,小轩轩被亲爸抱着,不耐烦的踢打着,嘴里喊着,“我要跟三奶奶过,不要回家。”

气的宋清明没好气的拍打儿子的小屁股,“好吃佬(吃货),有吃的连爹娘都不认了。”

小轩轩嘟着小嘴,依然在嘀咕,“我就喜欢三奶奶家里。”

宋清川,宋清锋是两家的苦力,他们用箩筐挑着两个大西瓜,还有边边角角还放着几个甜瓜。

可没有时间与大哥侄子开玩笑慢慢的走,他们加快步伐回家。

聚餐后,转眼就是两个月。

晃眼间,已经是八月底。

两个月的时间,宋老爷子宋老太太亲眼见证三儿子家里的变化。

猪栏里的四头猪,跟打气一样,呼呼的涨肉。简直了震碎了他们对猪的认知。

后院的菜,摘了一茬又一茬,可还是青翠欲滴,不像是要枯萎的模样。

那鸡也是,半大的鸡两个月的时间长了至少三斤,母鸡下单也是天天不落,只只都没天下,大部分的还都是双黄蛋。

你说神奇不神奇。

湖里捞鱼也是,老三家的捞鱼简直不费吹灰之力,随随便便都是三四条大鱼。

家里凉快,夏天感受到炎热。

一切的一切,简直出乎他们的意料。农村蚊子多,众所周知,都是知道的。

可老三家硬是没有蚊子,你这上哪儿去说,他们二老在老三家,难得在热天的夜晚,能一晚不醒,睡到天明。

二老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但不打算出去对任何说。

清早,宋大福驾着生产大队的牛车,朝市里去。

本村离市里比县城还近,县城没有火车站,市里有,乡公社通知他去市里火车站接下放到村里的几人。

到了火车站,已经有工作组提前抵达,外面还有桌子椅子,是登记的地方。

宋大福跑过去先登记,工作组的男同志,淡漠的望了一眼老农民宋大福,淡淡的嗯了一声,然后登记好,“等下等人出来了,分配好你直接带走就是,住的地方可是准备好?”

“啊,准备好了,通知我的干事说了,地方不用太好,能凑合住就行。刚好山脚,以前有个老猎户的家,那地方危险,我们生产大队没有人住。那地方我想着就划给他们住。”

宋大福赶紧弯腰汇报,他时常因为办事进城,县里,市里没少跑,外面的形势他看的清清楚楚。

“不错,这种人啊就得住那危险的地方,但不能死人知道吧?”那干事点头说道,随即又说,“生老病死可以有,但不能有别的死法,你可明白?”

“明白,明白,我们生产大队第一次来这种人。有些政策上的事情,我搞不明白,想问问干事同志,那口粮怎么给,还有做些什么活才对?”

看着宋大福谦卑的劲,工作组的干事很是满意,心里想着:是个听话的好同志。不错不错。

心里舒坦了,干事也愿意多唠两句,“口粮你们看着给,不饿死人就行。做事嘛,当然是什么活累什么活脏,没有愿意做的,就给他们。只要不累死他们,不饿死他们就行。别的生产大队下放的人一星期交一次检讨,但你们生产大队因为路难走,可以累积到一月交一次,一个月每人得有四篇检讨,一次□□上来就行。”

干事还蛮耐烦,态度也还不错。

“行行行,一定一个月交一次检讨。谢谢干事同志,下次如果去我们大队,一定要去我家,我让家里人做上两个钵子菜。好好招待你。”

此时,两个钵子荤菜已经是好招待了。

那干事听了心中舒服,点点头,说,“别说什么招待不招待,我们下乡可不是为了吃席,是去工作的。”

说的一本正经,可那上下自动吞咽的动作出卖了他。

想来也是馋荤菜的。

“那是,那是,都是下乡工作的。我知道知道的,招待招待上面干部,那也是一种礼貌不是?”宋大福能让凤凰生产大队,一次次度过人为的危机,与老天爷给的危机,不是没有道理的。

他为人能屈能伸,但心中自有正义与道德底线。

工作组的干事彻底记住啦宋大福,对他也很有好感,拉着宋大福嘀嘀咕咕的说了很多,全是下放到凤凰生产大队的几人的背景,还许诺说,“宋大队长,以后那些性格不好的,一定不会送去你们大队。”

“谢谢谢谢,那真是太感谢了。”宋大福双手合十的感谢眼前的干事。

等了一个小时,火车在呜呜的笛声中抵达了市火车站。

一阵喧闹以后,普通的乘客已经离开,只有一批老弱病残的下放之人还在站口外的开阔地,等着不同生产大队认领。

宋大福一眼就认出来一对夫妻,小时候见过。

他还给那人做过一阵的临时通讯员。

运气不错,那对夫妻就是分到凤凰生产大队的,随行的还有他们的小孙子,一个十三岁左右的男孩。除了这家三口,还有一位中年男人,一位快五十岁的老男人,都是单身。

凤凰生产大队,一共分来五人。

那对夫妻显然也认出来了宋大福,避开眼神,装作不认识宋大福。

另外两位单身男人五大三粗,与那一家三口关系貌似极好,五人连行李都没有,就身上穿戴的衣服,破破旧旧。

路上,宋大福给五人简单介绍凤凰生产大队。

路上一直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十三岁的男孩,眼眸灿若星辰,没有宋大福看到的下放人的颓废。

眼神中全是向往,这可有点让他匪夷所思,摸不头脑。

牛车下了大公路,进入村道,那一路上的坑洼,颠死个人。即便见惯各种的几位,也被颠的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