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血祭坛(1 / 2)

作品:《包青天:不装了,我是阴阳判官

天子乃天下人的表率,一言一行都关乎大宋朝的尊严。百官从未见赵祯如此失态,且仅仅因为一篇秀才所写的文章。

确是罕见。

大宋朝不乏文人骚客,尤以范仲淹、寇准、晏殊,吕夷简等大臣,谁不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文坛大家,可当初中进士之时,也未见皇上如此神情激动。

这令百官顿觉脸上无光。

如此气势恢宏的文章,赵祯当然是不吝分享,当即传给百官观读。

待到一番拜读,文武大臣的态度很快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一阵惊叹。

范仲淹激动道:“相国,这文章是出自一个秀才之手?”

寇准笑道:“此乃老夫的学生杨企山杨大学士,从庐州快马送到老夫手里,难道还能有假?”

寇准的话,范仲淹自不敢怀疑,心中越发震撼,甚至自惭形秽。

难道他这个文坛领袖,是要退位让贤了?

忽见天子道:“包拯学识渊博,文章字字珠玑,气势磅礴,且此次破了高立太子一案,方才让大宋幸免于难。朕欲重赏包拯,破格提拔,各位卿家以为如何?”

“皇上,万万不可。”

赵祯才一发话,庞太师当即站出来反对,说道:“包拯不过是一名秀才,虽有些文采,但我大宋朝以科举取士,此举只怕令天下学子不服。”

“圣上,太师所言极是。”

大殿之上,见庞太师反对,文武大臣足有十之七八附和。

寇准见状,愤慨道:“庞太师,包拯有大功于朝廷,其文采也是有目共睹,圣上破格提拔,有何不可?”

“相国说得不错,以包拯学识之渊博,封个翰林学士也不足为怪。”殿内亦有支持寇准的,却寥寥无几。

赵祯见状,心中明白其中缘由,庞太师执掌兵权,已然只手遮天,朝臣有几个敢和他作对。

就连他这个一国之君,尚且还要看庞太师的脸色,遑论百官了。

一时间,赵祯只觉颜面扫地,威严荡然无存。

正在这时,赵德芳忙越班圆场,道:“圣上,臣以为此事还是从长计议。圣上虽有周公吐哺之心,但包拯身无功名。

庞太师所言极是,此时破格提拔,只怕天下仕子不服。

不妨顺其自然,等包拯参加殿试,中了举人,再做商议。如果包拯是块金子,早晚都会发光,圣上也不必急于一时。”

一番话令赵祯和寇准极是费解,原想八贤王既如此看重包拯,想必会在此时站出来替包拯说话,没想到他却和庞太师站在了一边,八王爷这究竟唱的是哪一出?无人知晓。

寇准和范仲淹心中却料定,八贤王此举必定有缘故,于是便不再说什么。

“既然如此,那就依皇叔!”

赵祯百思不得其解,若说庞太师排除异己,极力反对尚可解释,而八王爷也反对提拔包拯,和他唱反调?

其实,八王爷这么做,有他的理由。

一则,他知道包拯的秉性,绝不会无缘无故受封。在庐州时,赵德芳便已谈听过包拯的口吻。

二来,则是为了杜绝天下悠悠众口,最重要的是杜绝庞太师一党之口。虽然他对朝廷有功,但破格提拔,在奸党眼里名不正言不顺。

第三,则是为其安全考虑。包拯现在还太年轻幼稚,不谙官场之道,以他耿直的秉性,入朝为官,肯定会得罪不少权贵,只会适得其反。

赵祯见求才不得,心中愤懑不已,已无心处理朝事,当即退朝。

天鸿书院。

包拯见蒙放主动透露他母亲之死,以为事情有了转机,于是道:“蒙大哥,我知道伯母的死对你打击很大,你一定很难过,也一定很想她吧!”

“是啊!”蒙放神情极为复杂,“我娘死的时候,我仅有八岁。”

“冒昧的问一句,伯母是怎么死的?”

“包拯啊,事情都过去十七年了,说这些还有什么用。时候也不早了,你娘还在家等着你吃午饭呢?”

蒙放转开了话题,对侉仡族灭族一案只字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