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五节 以亲情的名义(2 / 2)

作品:《这个异界需要革命

都不是傻子,他们也知道被小表弟暗算了,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儒门四杰很有小人的潜质,还是帮小表弟化解一番,他虽然腹黑,可未必真的了解社会的险恶。

“诸位。表弟年少无知,多有得罪。诸位海涵。”

四人叹息一声,知道刘知易说的什么意思。

张福叹道:“怪我们兄弟以前不知深浅,眼高于顶,不知人外有人。哎!”

他们服了!

这心态,刘知易不由得想给个赞。以他跟这四人不多的接触,这四人还真有这种优良品质,虽然爱慕虚荣,眼高于顶,但对高于他们的人,那是真心拜服。虽然没有儒家不耻下问的修养,至少向上请教,他们不会倨傲。

四人并非自满之人。

刘知易叹道:“不止诸位家世如何?”

修为一废,如果是豪门子弟,也没有什么,照样荣华富贵。如果是寒门子弟,这一生可就废了。

张福道:“在下南山县人士,家有良田百亩……”

王禄道:“在下吴郡人士,有十余亩茶山,家有兄弟三人……”

李寿道:“在下京城人士,家中有铺子三间……”

赵喜道:“在下江北人士,家父治圃为业,兄弟二人……”

都是寻常人家,张福家境算是最好,也不过只有百亩田产,赵喜家更是佃户,父兄种植花圃,应该比普通佃户收入更多,不过供他读书,应该也耗尽了一家的财力。他们道心破碎,无疑是一场劫难。幸好刘知易把不知深浅的表弟弄走了,跟这四个住在一起,真是恶人,晚上掐死他的心都有。

刘知易叹道:“不知四位日后有何打算?”

没了修为,考科举基本上不可能考中。单靠文章见识,连第一关都过不去。不过太学没有那么残酷,不会因为他们一朝被废,就把他们赶出太学。他们可以继续在这里读书,直到满八年期限。作为太学学子,他们有一些特权,在地方上,跟举人待遇相当,可以免除一部分赋税。但太学生毕竟不是举人,一旦毕业,这些特权就收回去了。那时候,对他们身后的家庭都会产生巨大的冲击。

四人摇头叹息。

张福道:“回乡后教书为业。”

王禄道:“这几年攒些银钱,让父兄多置办田宅。”

李寿道:“回家经商吧。”

赵喜摇了摇头,没有说话,大概他也不知道将来要怎么办。

刘知易问道:“诸位没想过要转修?”

重修儒家,不是不可能。但难度太高,破而后立是一个十分励志的词汇,为什么励志,就是因为破而后立太难,只存在于传说中。所以道心破碎之后,重新修回来,只能是劝人的话,当不得真。转修虽然也不容易,但只要有天赋,并不算难。太学里因论道而道心破碎的学生,大多都会选择转修。另起炉灶,重新修行。甚至有些学生,自己对自己的学派有了质疑,主动转修的有不在少数。

可是四人苦笑摇头:“刘兄太高看我们兄弟了。”

还是天赋。天赋高的学生,转修不是难事,魏无暇那样的人,中了状元后才转修,还能成为一代宗师。可天赋一般的学生,开悟就很困难,修行一旦被废,真的毫无希望。

刘知易建议道:“四位何不考虑转修小说家?”

刘知易知道这四人喜欢热闹,跟小说家一样。小说家做不了大官,但也不需要科举,可以直接进入御史台,他们道听途说,以骂人为业。朝堂之上,上至皇帝,下至百官,无不敢骂。

结果刘知易刚说完,四人顿时不悦。

张福冷哼:“刘兄何故羞辱我等?”

王禄道:“我们兄弟就是饿死,也不会修小说家。”

李寿道:“道听途说,德之弃也。我等道心破碎,仁德之心不改!”

赵喜道:“九流十家,诸子百家,独小说家不入流。刘兄以为我等只配修这不入流之家?”

诸子百家,小说家地位最低。

十家是道家、儒家、法家、兵家、墨家、农家、杂家、名家、阴阳家和小说家,九流指的是道家、儒家、法家、兵家、墨家、农家、杂家、名家、阴阳家,连被魏无暇灭掉的杂家都在九流之中,代表一个流派,唯独没有小说家。

之所以如此,都是儒家的打压。不同学派,有分歧很正常,互相贬低,互相冲突也正常,儒家跟墨家、法家的斗争都很剧烈。儒家重礼仪,丧葬之礼是关乎所有人的礼仪,儒家强调要厚葬,要三年不改亡父之志向,对于君王来说,至少要保持先王政策三年以上;可墨家代表平民,厌恶厚葬之礼,宣扬要简朴,要薄葬。儒家讲伦理,要求尊卑有序,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法家追求平等,强不得侵弱,众不得暴寡。

可儒家跟墨家、法家争斗,却从未从根本上否定墨、法。反而对小说家否定的最厉害,小说家的信条是“道听途说,风闻奏事”,但凡听到一点风吹草动,不去查证,马上汇报给君王知道,他们认为这是在帮助君王广开言路,以正视听。

带来的结果说,许多君王听信了小说家的以偏概全,制造了大量恶政。儒家将罪过全部加在小说家身上,评价说“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将小说家的根本行为评价为无德。儒家讲伦理,将礼法,而核心则是仁德,他们认为小说家无德,自然评价不高。儒家又是史家,他们编写史书对小说家评价很低,不入流,就是他们通过历史宣扬的结果。

刘知易让四杰去转修小说家,四杰虽然道心破碎,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最看不上小说家,认为是很大的侮辱,等同于在骂他们“无德”。

刘知易见状,知道这事他管不了了,只能告罪离开。临走委托四杰将行礼搬到上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