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帝国时代造反实录 / 章节正文阅读

帝国时代造反实录 第十二章 刘巡检叛乱攻县城(1 / 2)

作品:《帝国时代造反实录

    高密县本来是有个巡检司的,巡检姓刘。

    在沉墨穿越过来那一日,就听关鹏说是这个刘巡检派人报信贼人要来偷袭县城的消息。只不过也就如此了,然后便不知道躲到哪里去了,一直没有露面。

    其实这刘巡检也是本地人,家中也算是高密县的大户,所以出钱给他捐了一个巡检的差事。

    这巡检虽然是芝麻小官,但是毕竟也是有品级的官员。

    不过刘巡检当上这个巡检的可不是为了捕盗捉贼,维持治安,只是为了给自家撑面子,长威势罢了,跟马主簿和苟典史都是一路货色。

    也就是说,整个高密县衙,除了沉墨这个县丞还有知县李春江是外来户之外,主簿、典史以及巡检都是本县的士绅土豪家的子弟充任,可见这些大户在乡中的势力之大。

    所以这也难怪知县要跟他们成为一路人。若是没有他们的配合,李春江这个知县就是个空架子,说出去的话根本没有多大作用。

    说是皇帝与是大夫共治天下,其实确切地说应该是跟士绅土豪共治天下。

    因为这些士大夫的背后就是士绅土豪,士大夫只是他们在官面上的代言人罢了。

    所以古代才会有皇权不下乡的说法。

    在官府的触角和权威渗透不到的广大乡村,这些土豪士绅就是当地事实上的土皇帝,说一不二,所以才能够欺男霸女,为非作歹,因为没有人能够管制他们,所以才会这般肆无忌惮。

    古代虽然一直讲究上下尊卑,君臣父子这些纲纪伦常,但是事实上这些并没有后世人们想象的那么严格。

    在晚明时期,“士庶安于犯上,寖qin成乱阶。”这一说法堪称晚明社会的实录。

    其具体表现,则是人人追求自己的体面,而其结果却是造成国家法度的废弛。

    诸如:在朝廷,小臣藐视大臣、小吏不惮上官,新近不推前辈;

    在边疆,军士轻视主帅。

    在家里,子女媳妇蔑视父母。

    在学校,弟子不事师长,后进凌辱先进;

    在乡里,卑幼倾轧尊长,部民不畏有司。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很显然,到了明末,传统的礼法制度荡然无存,并逐渐反应于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复杂,但是科举制发展到顶峰,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以及王朝末期土地兼并严重等都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

    言归正传,刘巡检当日能及时预警,并非他爱岗敬业的提前探知了二龙山贼人的动向,而是他带着手下几名自家护院充任的巡丁弓手正在野外游猎的时候正好碰见了下山的山贼,而山贼却没有发现他,机缘巧合之下知道了山贼要攻打高密县城,

    刘巡检派人报信的原因自然不是为了城中百姓着想,也不是想让城中官员可以及时做出防御,而单纯就是为了通知知县等人逃跑避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帝国时代造反实录】  【】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几个人跟他是利益共同体。而沉墨这个县丞自然是被他们排斥在外的。

    当然,在沉墨的记忆中,他刚来上任的时候这几人也是拉拢过他的。

    只是年轻人还保留着那份天真和正直,自然拒绝了他们的拉拢和腐蚀,所以就被他们视为了敌人。

    而沉墨上次之所以下雨还要出去巡视堤坝,其实就是李春江这个知县故意给他穿小鞋的结果。

    所以才会导致他一病不起,然后变成了现在的沉墨。

    然后现在的沉墨又给将李春江几人给一锅端了。

    所以说,一饮一啄,皆为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