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临高启明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一百七十节谈判(2 / 5)

作品:《临高启明

“好,请容我换好衣服。”陆若华一脸肃穆的说。

陆若华穿得并不是黑色的教袍,而是一件模仿明代人衣服做得长衫――穿在这样一个大胡子的外国人身上颇为奇特,脑袋上还扣了顶四方平定巾。耶稣会的传教士们多年前就明白入乡随俗的道理,他们不但学习汉语,还学习当地的方言,在衣着上也尽量向当地人靠拢。

来迎接他们的是一辆新款的四轮马车,这是机械部门拿出第一件大型现代产品,整个机械部门群策群力的差不多二十天才制造出来的,它的核心部件减震弹簧是用%的碳素钢就配合热处理技术,在钢柱上自行卷制出来的。仅仅过热处理这关就用了差不多10天的时间,这种弹簧的性能一般,没法用在火炮的关键部件上。充当下马车的减震器还算差强人意。

不过造车轮是件难事,古代木制车轮无论中外都有专门的手艺,穿越者们一时间搞不定车轮制造,干脆就用了库存里双轮手推车的车轮,车轴里的滚珠轴承则是自制得――通过造这辆马车,机械部门试生产了五金标准件、轴承、链条这些最基本的工业零件。

车厢是本地的木材制造的,坐位是真皮包裹得弹簧沙发,填充着干海藻,车窗乃是用玻璃镶嵌,车体正面的标记是一面迎风飘扬的红旗。

这种红旗型马车是为了减少汽车使用而制造的。眼下来穿越者这里的有头有脸的人越来越多了,用吉普车去接送虽然能让他们震撼无比,但是汽油消耗和零件的磨损却是实实在在的。

陆若华被请上了马车,马车本身并无稀罕之处,但是屁股落坐之后十分的舒适:并非简单的填充了大量羊毛之后的柔软,而是软中带硬,欲拒还迎的感觉。

再看车内内装可谓朴实无华,只是涂了一层中国漆而已,但是车体内部空间宽大,乘坐舒适。行起路来也不颠簸。

从车窗往外看,马车走得道路修正的平坦笔直,是用一种凝结在一起的黑色物质掺杂石子铺成的,路面看起来很结实,没有车辙的压痕,路面中间微微凸起,两边是排水沟。看得出设计完善,施工精良。心里暗暗钦佩――这样好的道路,他走遍半个世界也没见过。

沿路的设施之周到完备,更是他闻所未闻的。每隔大概四分之一法里的距离就石制的里程碑,每个岔路口都有制造石头建造的路标,沿路还有小型的要塞,用壕沟、矮墙和铁丝制造的拒马保护着。要塞上安装有火炮,有全副武装的士兵执勤守望。显然在这条道路上走路是不用担心盗匪的劫掠的。要塞外的空地上自发的形成了小型的露天集市,每个集市上都建有一座一模一样的风雨亭,亭子里有水井和石头的水槽,供应牲畜饮水。马车总是会在这种集市上歇息片刻,给拉车的马匹饮水。而亭子内一个巨大的木制圆桶则存放着煮开的凉水,里面似乎放着某种草药,陆若华喝起来觉得很苦涩,但是清凉解渴。

沿途的路边新栽了树木,想来是为了将来给路面遮荫之用。只是沿路还竖立着一根根的粗大的木杆,下面埋设甚为牢靠,有得还用绳子斜拉着,似乎这些木杆十分要紧,但是仔细看来,木杆上却什么也没有,空荡荡的。又想到或许是澳洲人的偶像崇拜?犹如东南亚群岛上的土人拜木杆子的,但是这些木杆表面没有一点装饰--它就是一根杆子,涂满了漆黑的木焦油。

“这些都是你们安排的?”重新上路之后,陆神父问

“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