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隆万盛世 / 章节正文阅读

947求签(2 / 2)

作品:《隆万盛世

牵马进了城门后,又翻身上马快速向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礼的府邸跑去。

随着把高拱给葛守礼的书信送到,又折向吏部尚书杨博的府邸,最后才是给吕调阳府上把书信送过去。

之后,信使就在京师外城找了家客栈临时住下,等待京城的消息。

这,也是高拱专门吩咐的。

安排跑京城的人,自然是高拱十分放心的,送信后赶回新郑其实也是毫无意义,不若让他们留在京城里。

若是真到抄家拿人的时候,他们也可以逃出生天,不至于被全部扣下。

晚上散衙后,吕调阳、杨博和葛守礼都在府中看大了高拱的书信,也都是心事重重。

是的,冯保发动的这场针对高拱的诬陷,在朝廷高层其实已经不算什么秘密,特别是锦衣卫不愿意给冯保背锅的前提下。

有意无意的,刺客王大臣被东厂掌控,锦衣卫连边都碰不到的消息已经在朝野流传。

这其中,心思最多的当然是杨博。

他在朝堂的时间最长,嘉靖八年的进士,四十多年的宦海生涯,是真正的老资格。

朝中关系错综复杂,特别是嘉靖三十七年他重回京城出任兵部尚书开始,就专心在朝中安插亲信、同乡,建立起一张巨大的关系网。

高拱之事,他当然可以选择置身事外,可是高拱眼光真的很毒,知道只要他向他服软,杨博就肯定不能坐视他被人冤枉。

是的,高拱和杨博可以说完全没有关系,可毕竟都是朝廷重臣,各自有各自的关系网。

而这些关系网,许多时候就会不小心重叠在一起。

此时的杨博就谢绝所有访客,把自己一个人关在书房里,静静的思索。

而此时书桌上,一左一右摆着两封书信。

一封书信,自然就是高拱给他写的求情的书信,希望他能帮忙化解此次的危机。

而另一封书信,则是他老乡,宣大总督王崇古所写,目的自然也是为高拱求情。

王崇古因为完成隆庆和议而被载入历史,后世之人只知道当初明朝和蒙古和谈就是由他主导,但为何高拱会选择王崇古而非旁人?

这一切,当然不是王崇古恰逢其会。

实际上,若是换个人向朝廷提出和蒙古俺答汗进行和议,最后的结果怕是会大相径庭。

之所以王崇古提出这个想法,以高拱为代表的明朝内阁实权派也选择支持,其中自然也是有原因的。

那就是王崇古和高拱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而王崇古背后的关系网自然也是高拱的重要关系。

实际上,这是一个以蒲州政、商间姻亲结网,利益勾连,其在嘉、隆、万年间形成的牢不可破的势力网,给予了晋商及山西官僚难得的发展机遇与空间。

但盛极而衰,蒲州官商利益网随着核心人物的相继故去,亦逐渐松垮。

蒲州政、商间以姻亲为纽带结成的这道关系网,核心人物王崇古、杨博和张四维。

王崇古和高拱是同年,都是嘉靖二十年的进士,关系一直就非常亲密。

这样的亲密关系,也是高拱当初会选择张四维进入吏部,进而又选择支持他入阁的重要原因。

王崇古、张四维的官场升迁的初期,几乎都是因为高拱的支持而得到提拔,做为和王崇古有姻亲关系的杨博自然不能等闲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