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拆孔庙,立新圣(2 / 4)

作品:《大明:我成了道士皇帝

“那就杀,杀到他们痛为止,在流血和牺牲中,他们会反思的,你要准备着书立说,将这些东西整理出来作为儒学的替代品,那些儒生发现上升之路被堵住了,自然会绝望,在这时放出来肯定有一部分人愿意抓住这根救命稻草,新学不就宣扬出去了?”

朱厚熜的想法很简单,只要军政大权在手,那些儒生是翻不了天的,他们就像面团一样任由朱厚熜揉捏,新时代的崛起必然代表旧时代的落幕,殉道者肯定有,但是朱厚熜不在乎,顺应不了时代的发展,那就要被时代所毁灭。

“微臣晓得。”杨慎叹了一口气,他知道陛下这简单的话语中,未来会造成这样的血流成河,到哪陛下是对的,或许方法有些寂静,但这无疑是最快速的办法,儒家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不这样连根拔根本没有效果。

“用修也不用太担心,只要改变科举取士的方法,利用新学取仕途,他们翻不出花的。”朱厚熜看出了杨慎的担忧,忍不住宽慰两句,他知道杨慎也是儒生,肯定心里也是有些负担的。

而且新学也不是没有理论基础的,其实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在大明已经宣扬出去了,有一部分还是接受的,只是新学更加的‘科学’而已。

“微臣不是为儒学的没落而担忧,微臣知道,这是改革的必然趋势,它已经变成改革路上的绊脚石了,臣是为那些无辜的儒生而叹息,还望陛下少造杀孽。”天下又多少儒生,又有多少人能接受新学?

不用想杨慎都知道会造成怎样的后果,他不忍心,大多数人都是被时代所禁锢,从生下来,想要上升就只能这么做,他们又有什么错呢?

“朕也不想造杀孽呀,不说了,走一步看一步就是了,朕不想杀他们,但是耐不住有人找死啊,朕叫你种的红薯怎么样,产量还过关么?”朱厚熜摆了摆手,没啥好说的,文化战争本来就是你死我活的争斗,如果他输了,他不认为儒生们会放过他。

“嗯,微臣专门找了南洋的商人询问种植以及储存问题,已经堆了满满一大仓库了,但是陛下,这东西虽然产量高,但是储存方面其实是要差一点的,而且口感说实在的,偶尔吃吃还可以,吃多了不消化。”对于这个,杨慎不知道陛下这么大费心机的弄这个干嘛,感觉意义不大呀,弄这个还不如研究怎么提高水稻的产量呢。

他记得陛下给予他的宝典中好像提到了一种叫做杂交水稻的东西,据说可以亩产千斤,把这东西研究出来了不就可以解决粮食危机了?

只是他最近没时间而已,他也明白陛下的想法,所以虽然这些东西对于民生很有用,但研究的级别都是靠后的,现在所制造的都是利于战争的。

“你以为朕不知道啊,但是现在最严重的不是农民地里的产量多少问题,而是土地兼并以及百姓吃不饱饭的问题,百姓的手里面没有土地,那他们就只能接受地主的剥削,红薯固然有你说的那些缺点,但那只是对于朝廷,对于地主们来说的。”

“就算再不宜储存,放个一两年还是没问题的吧,加上产量够多,只要百姓们找一块荒地开垦种植,甚至在自家的院子里种一些,赚多少钱无所谓,起码可以吃饱饭,朝廷也可以多种一些,到时候低价卖出去就是了,这东西储存有难度,商人们是炒不起来价格的。”

朱厚熜只想着能够养活一些民众,人口那都是资源,要是没有人,什么都白搭,这东西他感觉挺好的,南北都能种,主要是产量足够,这就够了,有的吃就不多了,哪里还在乎吃多了不消化的问题,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根本都不够吃的。

“陛下此计甚妙,微臣懂了。”杨慎点了点头,陛下说的很有道理,就是没有什么经济效益,这样才能阻止趋之若鹜的商人,民众才能吃的上饭。

“知道就好,这一批收出来全都做种子,明年再种下,然后再收就可以开始推广了,这种事情宜早不宜迟,推广的时候咱们实在一点,让农民开垦荒地种植,一亩地给多少钱,种了就给,后面产量超过多少,再发一笔,朕就不信他们不种。”

朱厚熜撇了撇嘴,直接一步到位把红薯的价格给打下来,只要他这么搞,那些富商地主肯定也要掺和一手,那就种呗,大不了损失一些钱财,反正最后实惠的都是百姓,发了也就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