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学”字还没说完,就被提问打断了:“他一个细江市出生的人,干嘛要大老远地跑到长都去读师专?”

“因为他是被卖掉的孩子,长都的养父母从亲生父母那里把他买来的。”

有人小声地骂了句脏话。

在那个年代,贫瘠的小山村并不能负担起养好几个孩子的责任,这种你情我愿的事情在那个悲哀的年代不过平常之事。

说到底,是命运在捉弄人心。

接下来,调查专员继续介绍傅离这个人物的资料,把他和科莫多联系起来。发现几个共同点:

傅离刚来科莫多所在的四年级任教时,他才毕业,十八岁。而掳走赵栩那一年,赵栩也是十八岁。

当时的赵栩身高和傅离一样,都是178cm。

而且他们在外貌上,都是属于同一种清秀干净的类型。

他们开始猜测一种可能,是不是科莫多对于这个老师有一种特别的情感。

恨?或者依赖?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上来讲,童年遭受过相应创伤的人,在进行的犯罪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想要发泄当年的某种压抑情绪的倾向。

而赵栩,可能是傅离的翻版。因为爱,或者恨,他把目标落在了赵栩的头上。

有专员提到这样的猜测:他后来从事拐卖,是不是也是和那个叫傅离的老师有关呢?毕竟,那个老师也曾是养父母被买来的。

不过很快,大家觉得虽然不排除这个可能性,但这个理由终究过于牵强。

他们又继续进行其他的调查和分析,翻阅着那些从各地找来的卷宗,透过灰尘,看着那些陈年旧事一一浮现。

他们发现,不仅是90年代,甚至在00年代,相关文件的整合记录里都有大量的机制的失调和数据的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