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首辅归位,专属雅称(1 / 4)

作品:《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早在汉代开始,百家就隐隐开始归一。

无论是墨家,还是法家,又或者道家的杨朱,其实并没有真的消失。

只是随着儒家成为王朝正统,又经历千年的发展之后。

这些家除了核心理念之外,其余大多都被尽数改造,变相成为了儒家的一部分。

如果在治学上,对于学说学派严谨一些还说得过去。

可如果治国上,还囿于门户之见……

那只能说,这人无论是学问,还是施政能力,都还不到家。

真要说,陈勤之在《谨始十事》之中的建议,不少还都和墨家提倡的节用、尚贤等等类似。

所以冯一博才说他“融百家所长,不会囿于门户之见”,自然也是有的放失。

“侯爷不用给老夫戴高帽子。”

陈勤之闻言笑了笑,又摆了摆手,才道:

“我虽无门户之见,却终究是儒门弟子,若是侯爷想借儒门圣人之名,行法家之事,老夫自然要斟酌一二。”

之前他还觉得,冯一博传播新学的方式是歪门邪道。

但此时结合更一步的言行,他已经有所察觉。

无论是以“君子之名”要求别人,还是所谓“小康”。

其中都隐约透露着法家一脉的行事风格。

以圣人之言作为准绳,以君子之诛作为手段惩治。

看似尊的是儒门,实则行的是法家。

而所谓“小康”就更不用说了,直接引用了法家的话作为阐述。

倒不是陈勤之不喜欢法家,而是大魏以“仁孝”治国。

说白了,就是以儒家的核心“礼”治国。

他当然不会吃什么激将法,因此不等冯一博再说什么,就又道:

“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这个“子”不是孔子,这句话出自儒家的另一经典《荀子》。

“礼”从西周开始,就已经发展成一整套用以维护统治的宗法。

相比之下,“法”产生的时代就晚了一点。

所以严格来说,“礼”甚至在很多时候还要大于“法”。

很多时候,不守“礼”同样算是犯罪。

而礼和法相悖的时候,往往是礼更胜一筹。

正所谓: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

历代律法之中,都有“亲亲相隐不论罪”的原则。

甚至还有“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的说法。

这都是“礼”在“法”中的延伸。

冯一博闻言,却摇了摇头,笑道:

“窃以为,德以修身,法以律人。”

他认为,道德约束的是自己的,法律守护的则是做人底线!

“有法可依是为道,谨刑慎罚是为德,道德二者并行不悖。”

冯一博用道和德,来阐述法和礼的关系。

还说两者并不冲突,而且可以互补。

这样的比喻,让陈勤之不由微微皱眉。

可仔细一琢磨,却又觉得颇为贴切。

只是,贴切归贴切,他还是有些不能认同。

“大魏以仁孝治天下,自当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严刑峻法终究要为天下人所弃,强如大秦,亦二世而亡。”

读书人就是这样,动不动就说始皇帝暴政。

除了总爱说秦朝“焚书坑儒”之外,还总拿“严刑峻法”说事。

然而仔细查证就会发现,焚书坑儒纯属胡说八道。

完全是始皇帝在统一天下之后,还想统一思想。

而他厚待的儒家,却对此反对极为激烈。

就连《史记》写的都是儒家反对郡县制,惹得始皇帝大怒。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可见,焚的是《诗》《书》,这事应该是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