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1995冬(1 / 3)

作品:《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期末结束,        青豆马不停蹄去见了两个人。

一个当然是虎子。刚进牢监的虎子排他得厉害,情绪很重,谁也不肯见,        后面想开了,        搞得跟朝臣觐见似的,        青豆若是隔久一点不去,他便要骂她没良心。

好像她生来就欠他似的。

算了,当是欠他的好了。

另一个是余辉之。

他照例关心晚辈青豆,学习剧本写作学习得如何了?

青豆毕恭毕敬,如实回答:“您推荐的《萌芽》增刊我借到好几本,        看了其中几个剧本,        也沉迷了一阵,        一度感觉写剧本这件事离我好近。但真的实践才知道,自己始终是门外汉。小说想怎么写怎么写,        剧本却要考虑好多。”

她怕余老师觉得她半途而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半放弃状态。毕竟当时打证明借书的时候,        她沉浸梦想,信誓旦旦发下无数宏愿。

余老师点点头,        理解她的难处:“第一个剧本是最难的,怎么写,写好了给谁看,看了之后的下文是怎样?这些不确定性太大,让创作像赌博。”

“没有相关经历背景和成名作品,直接做编剧,        是需要运气的。影视比我们文学要复杂很多,没有路子,再好的剧本就是一纸空文。在他们圈内,        流行请伯乐相马,牵线搭桥,没有关系的人,花十倍马价请人相马之事也不在少数。”

余辉之说完这段话,青豆心很快死了。提到钱,她特别务实。

见青豆苦脸,余辉之轻呷一口茶,笑着安抚她:“我并没有打击你,你有这个天赋。不过你才一十出头,不急。我认识上影厂的老厂长,过年拜访时提到有个合作作者想写剧本,但没门路,他就提议,你可以从文学编辑的岗位先做起。我想,你可以试试,国内很多有名的编剧都是从那个岗位出来的。”

最近国企下岗潮,分配越来越紧,好单位少。

随大学扩招,大学生含金量明显下降。导员也叹气,表示他们九五九六年毕业的这些大学生,进了岗位,未来也未可知。铁饭碗都能说没就没,变数太多。

青豆跃跃欲试,又下不了决心。做文学编辑,意味放弃专业。这可是她养家糊口的未来。

当然,那份养家糊口的工作之上,也充满了不确定性。

青豆谢过余辉之,接下编辑部代收的三十多封读者来信,心事重重。

走在南城,青豆觉得自己像一个行走的问号。

-

吴会萍过年不做活,表示自己要回家过年。村里人不管在外面见过多少山珍海味,心里惦记的还是老家那两亩地。她想到自家田里大白菜烂掉没人吃,自己还在这里花钱买大白菜,心里难受。

青松想,东东出生以来还没去过乡下,家里宽敞热闹,不如全家都回老家过年吧。

青豆回到家,大家已经决定好了,正在收拾东西,购买年货。

青栀把她的宝贝打包在袋子里,要回家给同学们看。

青豆冷静,看床上摊得四处杂乱,舞鞋还在包里,一看就是一周都没动过。她问青栀:“明天要去少年宫了,舞练得如何?”

青栀看也不看她,继续收拾自己的东西。

这丫头特会见风使舵,知晓青豆不厉害,便不拿她的话当话。害青豆只能学会小人招数:“妈——青栀这礼拜在家练舞了吗?”

青栀急放下东西,拿手推她,不许她叫吴会萍:“知道了知道了!”

吴会萍是真下狠手的狠人,打起青栀来一点不手软。有时候冯蓉蓉气得冒汗,听青栀挨打那股扎进皮肉的啪啪声,也会心软,可见这妈打得多狠。

青栀每日都想吴会萍再做住家保姆,消失在她的生活。

青豆手心拍手背,着急道:“一学期两百的学费,你不学下次就不报了!”

青栀一腿架在桌上拉筋,两手拍手叫好,“不报就不报。你说到做到!”

青豆拿她没办法,说不过她,只能拿出严肃态度,又喊了一声:“妈——”这就是衙门肃静的惊堂木!

果不其然,兔崽子气得蹿火也死抿嘴巴,不敢顶撞姐姐了。头一扭,面墙拉筋,看也不看青豆了。

-

九四年十月,桑塔纳2000在南城首次发售,定价十九万,限量十五台。老百姓在南城日报上看到这则新闻,欣喜若狂,奔走相告,买不起也想看个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