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1805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五六二章 局部战斗(2 / 2)

作品:《大明1805

负责通讯的队员更是在队伍频道里面报告,察里津守军通过公共无线电频道联络,表示希望可以向大明投降。

战斗机群的指挥官听到之后,非常遗憾的下令机群绕飞侦察,同时把消息报告了指挥部。

杨遇春的态度是不接受对自己的部队开过枪的俘虏。

但也不是说,整个国家几百万部队中,只要有一个人开枪了,就不会再接受任何人的投降。

实际上会给每个独立作战的部队一次机会。

只要在遇到大明部队的时候,毫不犹豫的直接投降,就有机会活下来。

大明毕竟端着天朝上国的架子……

不可能说对方完全不反抗,愿意服从大明的命令,愿意接受大明的教化,大明还要下令消灭殆尽的。

没有人能下得了这种命令。

杨遇春也做不到。

察里津守军的投降申请,层层上传到了杨遇春手中之后,杨遇春最终选择接受了这个投降。

大公四年二月五日上午八点,察里津守军全部出城缴械。

大明军队正式进入察里津。

陆军的装甲战车军团在地面上,顺着主干道缓缓前进。

吴雄鹰所在的战斗机群,也作为展示性入城仪式的部队,缓缓的飞过了城区的上空。

城中的普通人,包括各行各业的商人和工人,包括露西亚人和其他国家的人群,都在关注着这件事情。

他们站在街道的两边,趴在临街道的窗户上,看着入城的大明军队。

恐惧而又好奇。

他们早就知道大明的强大和文明。

他们之中的很多人更是亲眼看到了几天前的巨型蘑菇云。

他们都知道几十里外就有一片大型要塞群,那里有一两百万露西亚和德意志的士兵。

他们现在也同样知道,这片要塞群和士兵全都没了。

他们进而能够想象得到,那种毁天灭地的力量也能用在自己所在的城市中。

能让自己所有的一切都从这个世界上直接消失。

乌拉尔地区的战线迅速向前的同时,其他地区的大明军队也在全力推进。

在波斯公国的东北部地区,在里海与高加索山脉之间,有一片狭窄的海岸平原走廊。

有点像是大明本土连接东北与华北的辽西走廊。

走廊的最南部就是巴库半岛,属于大明的外翻波斯公国,北部属于露西亚。

大明在走廊的南部修建了城防堡垒,在巴库地区南部修建了大量的军营。

露西亚人也在北部修建了两座海岸堡垒,还在堡垒后面的平原上,修建了大量的军营。

罗马三国囤积了数十万部队。

然后被大明禁军的一发核爆直接抹除了。

两座海岸堡垒的守军,眼睁睁看着那多恐怖的蘑菇云,将一座城市和几十万军队变成了废墟。

他们甚至还安排调查人员开飞机去现场查看了实际情况。

然后他们就向大明投降了。

大明的军队穿过海岸平原走廊之后,继续顺着里海的海岸一路向北推进。

路上遇到的残余露西亚守军,与乌拉尔地区的残余守军以上都是一盘散沙,面对大明的进攻都一触即溃。

大明巴库军团的先头部队,用了仅仅三天的时间,向前推进了六百公里。

同样到了二月五日的时候,就在伏尔加河汇入里海的地方,与乌拉尔地区的明军成功。

到此为止,整个里海的所有海岸线,终于全部被大明掌控了。

然后是在波斯领土的最西北角,原来波斯公国与奥斯曼和露西亚三国的交界处。

大明军队顺着高加索山脉南麓的山谷向西进攻,一路推进到了黑海沿岸。

切断了露西亚的高加索地区与安纳托利亚高原地区的陆地连接。

大明与露西亚之间的战线也完全连在了一起。

进度最慢的地方,是大食国与原奥斯曼的国界线附近,打了三天之后才推进了三百多公里。

倒不是当地的守军抵抗意志有多强,当地的主力和指挥系统同样在核爆中直接没了。

剩下的残余守军要么是一触即溃,要么是直接投降。

但是这条战线上从地势上是从下往上打,关键是上面的安纳托利亚高原边沿的地形异常崎岖而且复杂。

跟乌拉尔地区和高加索地区的大平原完全不同。

所以地面部队行进速度才会相对缓慢。

罗马三国的君主和朝廷大臣们,对于战场前线的局势有基本的了解,但是细节上就非常的粗糙了。

同时对于大明的迅速推进,对于残余守军的迅速溃败,几乎没有任何办法。

整个前线的指挥系统被一锅端,各级将领也全部被一锅端,想要重建指挥系统都需要很长时间。

除了通过电话和电报下达命令,让各地守军停止原有的作战计划,原地防守等待新命令。

三国的君主、参谋、大臣们,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重新动员和组织更多的部队上。

他们基本没有怎么考虑,就下达了要求所有成年男性全部参军的征兵法令。

所有的成年男性上了前线之后,谁去工厂里面生产军用和民用工业品?谁去农场和牧场里面种植粮食和蓄养牲畜?

很显然只能苦一苦女人和孩子们了。

所以他们同时签署了法令,强制要求所有成年女性和十二岁以上的孩子,都有进入工厂和农场工作的义务。

包括本国本族的所有居民,以及除大明人之外的所有外族居民,都要服从这两条新的法令。

泰西大陆上的大明游客和商人以及工匠们,在泰西战争爆发的时候就理所当然的开始撤离了。

大明鸿胪寺按照朱靖垣的意志,直接向这些大明人发放了危险警告。

大明的官方机构、官营厂商、皇室财团厂商、大食系厂商,都按照朝廷的命令逐步撤离了。

民营厂商的商人和工匠们,大部分也按照鸿胪寺的建议逐步撤离了。

当然,撤离不代表放弃在这里的资产。

大明人撤离的同时,会直接安排原来就有的当地管理人员,暂时负责当地产业的持续经营。

但是也有少数商人,觉得这场战争中也许藏有商机。

他们以及少部分游客和工匠们,自信自己拥有的大明人身份,能帮张自己不会在战争中遭遇危险。

所以也有少部分人选择了留下来。

泰西诸国的战争过程中,各国王室和军队确实非常小心,都尽可能的不去破坏大明人的产业。

即便是现在,大明已经与罗马三国开战了。

罗马三国王室和朝廷仍然选择不去触碰这些大明人的产业。

因为三国君主、参谋、大臣们觉得,现在他们与大明之间仍然没有到不死不休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