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1805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五八六章 半导体产业成果存入社稷库(2 / 2)

作品:《大明1805

8086是三微米级的芯片,甚至可以用显微镜看到线路,可以直接手工画图仿制。

只要花钱花精力就能慢慢手搓出来。

但这种模式仅限于实验室状态,真的手搓不但效率低到离谱,关键是速度和良品率根本没有保证。

朱靖垣前世本土在七十年代就干过类似的事情。

想要真正的实用化,就必须要走标准化和批量化的道路,就要有配套的工业和技术体系,生产出能用的光刻机。

进而把老师傅手工刻印章的过程,变成工业时代的机械化的自动印刷。

后来由于某些原因放弃了这个过程。

这个世界的大明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初步走完了这个过程。

首先制作相对容易实现的早期的接触式光刻设备。

虽然接触式光刻的芯片良品率低下,单位成本高昂,但是可以尽快生产出实验性质的芯片,方便设计和改进。

然后一边测试和改进芯片设计,一边继续研发正式的投影式光刻机。

直到大公五年的时候,大明的投影式光刻机才终于定型了,目前可以实现两到四微米的生产工艺。

未来几年将逐步实现一微米级的生产工艺。

在朱靖垣前世的历史上,七十年代的intel8086处理器,就是用的三微米的生产工艺。

八十年代中后期的intel80386和80486处理器,用的都是一微米工艺。

光刻机的工作状态近似于印刷机。

有了光刻机之后,才能建设产业链的真正核心——半导体芯片厂。

所以在两代光刻机之后,被消息进入社稷库存档的,是一批生产出来的芯片,以及对应的设计文件。

其中最重要的产品当然是微处理芯片。

使用四微米工艺的八三型处理器,使用两微米工艺的十六二型处理器。

十六二的整体性能略微超过intel8086。

当然,两颗处理器在构架方面基本没有任何相似性。

朱靖垣没看过8086的设计图,也不记得鞥二处理器的设计细节。

十六二是大明工匠们自行开发出来的东西。

再加上大明的计算机底层逻辑,就跟前世的计算机有着很大差异。

所以按照朱靖垣前世的典型处理器分类标准,十六二这个处理器甚至不能简单的归类某个体系中。

既与intel86系的复杂指令集有明显不同,也不能算是risc体系的精简指令集。

总体看上去更像是将两个方向的特性糅合到了一起。

当然,这是朱靖垣带着前世的观点,以前世标准去看待这款新处理的结果。

这个世界的微处理器刚刚形成,微处理器的应用都还没有铺开。

微处理器的指令集应该如何设计,目前也是没有形成能够让所有人信服的公论。

也没有以复杂和精简的方式区分处理器指令集类型的习惯。

不过,在朱靖垣的记忆中,自己所了解的处理器指令集发展上,似乎出现了不同指令集互相借鉴的情况。

intel和amd理论上都是复杂指令集,但是他们很早就开始借鉴risc的思路。

理论上应该属于简单指令集的arm体系,也随着市场需求越来越复杂而变得越来越复杂了。

arm的指令标准长度都可能要守不住了。

大明现在是以功能为导向,不明确追求某个方向上的极限,摸索着构建自己的指令集体系,似乎是殊途同归了。

所以朱靖垣也就没有对处理器开发做出直接干涉。

排在微处理器之后入库的芯片,是采用相同工艺的账表芯片,也就是朱靖垣前世熟悉的dram内存。

在目前的计算机发展阶段,账表芯片重要程度远比后世要高。

intel其实就是做内存起家的。

大明负责生产账表芯片的工厂,在大公五年完成了六万六千五百三十六字账表芯片的量产。

按照1024进制折算一下就是64k。

不过前世一个字节是八个比特,大明一个字卦是十六爻数,这个64k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128k。

账表芯片后面,是小型化的“数据仓库”,也就是缩小后的机械硬盘。

机械硬盘基本上是纯机械结构,是比较吃工业生产精度的产品,现在的大明在这方面有优势。

工部按照朱靖垣的提醒,设计了采用飞机机翼原理的飞行磁头,大幅度缩小了单位容量的硬盘体型和重量。

保险柜纳米大的硬盘的最大容量,已经可以做到一亿两千万字以上了,也就是128m。

不过设计的个人微芯片小型个人计算机体型尺寸有限,暂时只装了一块一千六百七十七万字的硬盘,相当于16m。

硬盘后面是显示器、机箱、主板、键盘、鼠标等配套设备。

以及将他们组合起来,形成的一个整体设备,微芯片个人小型计算机。

小型计算机的介绍,被汪莱交给了朱迪钚。

在社稷库内部,专门存放和展示微芯片计算机设备的大厅,摆放计算机的平台旁边。

朱靖垣面带微笑,看着自己的儿子打开了机箱侧板,有些紧张也有些兴奋的介绍计算机的情况。

这个主机箱的设计,朱靖垣提过几个简单的提示或者说要求。

最终的机箱的成品,或者说是这个计算机的主机外形,与后世比较大的全塔机箱非常类似。

外面看上去都是一个立起来的长方体铁盒子。

但是这个机箱内部的结构,却跟朱靖垣前世的主机有很明显的区别。

朱靖垣前世典型电脑机箱,最初是按照卧倒放置的方式设计的。

机箱里面的主板躺在底面上,其他功能版垂直插在主板上,整个体系的受力情况是非常稳定的。

同时卧倒的机箱上面,正好可以摆放巨大的显像管显示器。

但是液晶显示器普及之后,就没有人能够容忍卧倒的机箱单独占用巨大的桌面空间了。

所以很多厂商理所当然的把机箱立起来了,放在桌子边沿或者是桌子下面。

这个做法刚开始没有什么问题,早期的显示卡和散热器等外挂设备,重量都是相对较比较轻的。

就算是侧挂在主板上,也不会对主板造成什么影响。

但是随着时代发展,处理器和显卡的功率不断飙升,散热器和显卡重量也随之不断增加。

后来甚至出现了显卡和散热器都比主板还要大的情况。

于是就出现了主板被显卡和散热器拉弯的情况。

还有显卡自己的重量把自己的电路板压弯的情况。

由于个人电脑的存量过于巨大,相关产业的规模也是异常的庞大,涉及到了无数的配件厂商。

沿用了数十年的电脑机箱结构始终没有更新过。

朱靖垣预料到了这种令人无语的结果,从一开始就要求把机箱设计成立起来的。

同时还不准主板也立起来,要继续平放在机箱内部。

于是主机板就成了窄而长的样式,机箱内部被设计成了上中下三层的楼房形式。

最上面一层安装前后躺平的主机板,主机板上竖直安装处理器、账表芯片、显示芯片等功能芯片和插板。

以后显卡变大了,处理器散热器变大了,继续保持默认竖装的方式,能僵持他们变形的可能。

中间层目前全部是硬盘层,是占据了整个主机最大重量比例的部分。

最下层是安装电源和其他功能的空间。

由于目前各种零件的制作工艺都比较低,特别是硬盘的规模异常庞大。

整个机箱的高度达到了一米,前后宽度达到了八十厘米,整体侧向厚度也有三十二厘米。

这比朱靖垣前世的全塔机箱都要大很多。

不过随着工艺的不断改进,这个机箱的尺寸应该也能同步缩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