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公务员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一百五十一章朱元璋的本心(2 / 4)

作品:《大明公务员

这是本质的不同。

对于勋贵们来说,钱从来不重要。何夕用商业利益拉拢他。除却少部分,其实并不会真心支持何夕。只是何夕有朱元璋的支持,他们不敢得罪而已。

朱元璋对何夕未来的判断,最有可能。是他死后,方孝孺等人联合勋贵,废除何夕一些激进的手段,限制封锁技术发展,限制先进技术使用范围,并将何夕带来的先进技术由几家勋贵独自掌管。

如此一来,就消化了何夕带来先进技术对儒家秩序的冲击。只需对儒学进行小小的补丁,一切都可以恢复儒家心中原来的样子,上下尊卑,各安其分。

中国之所以没有发展出工业革命,从来不是技术的问题。

而今儒家所主导的,以农业为根本,以仁为理念,超稳定的政治结构,根本不允许,大量人口脱离土地。这会被儒家视为对统治的威胁,一个农民兼顾一些手工业,甚至手工业所得的利润,已经超过了农业的利润,但是在儒家看来,这是允许的。

苏州,江南很多地方,所谓男耕女织,本质上就是这样的。33

但是如果放弃土地,纯以工人的身份,大规模聚集生产,那就不行。因为那是朝廷统治的隐患。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就儒家的政治理念。

尽可能减少非农业人口数量,但是中国古代农业冠绝天下,早就不是这样了。已经有了大量的农业剩余,有人做过计算,在明代一个农夫所生产的粮食,大概能够供给九个人吃。

明代大量经济作物的种植,其实也是这种状况的反应。

但是儒家对于种植经济作物是支持的。对于,大规模工商业经营是反对,这种反对几乎不存在任何文献之中。但是并不需要文献。因为在地方上,知县知府有极大的自由裁量权。

教化与劝农是地方官的重要职能。而地方有一个地方聚集了很多闲杂人等,不种粮食,听说很赚钱。但是赚的钱,又不是地方官的。即便是,这种经营规模,也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而工业生产从来是规模越大,成本越低。如果规模不够大,技术上没有突破的情况,甚至比不上手工业有效率。

既然不赚钱,又麻烦,商人的选择也就可想而知了。宁可支持手工业,也不会想开设大工厂。

没有工厂,自然也没用什么工业革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