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公务员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二十八章科举之争(2 / 2)

作品:《大明公务员

这一句话,让张宗德气得满脸通红,几乎要一跃而起,拳殴此辈。

张宗德虽然年少坎坷,但是这些年也算是一路顺风。特别是蒸汽机研发有成果之后,不仅仅被何夕重视,也被很多大商人重视,毕竟,这些大商人想用蒸汽机。最好要与张宗德打好关系。

毕竟,蒸汽机还不成熟,遇见一些问题,也好找人来维修。而张宗德是这方面权威,更不要说,张宗德的才华不仅仅在蒸汽机上面。准确的来说,张宗德是机械方面的大拿。

很多企业如果想研制机械,最好请张宗德出手,其次才是张宗德的徒子徒孙。

在这方面,张宗德的权威不容置疑,而今被孔希路这一问,在这种场合,几乎是辱之甚矣,岂可加乎?

从此之后,张宗德算是恨上儒生了。他教授学生有了一项仪式,必须在他面前说几则儒家的冷笑话,才能收入门下。如果能喷孔老二,就更好。如果不做这样事情,任你成绩再好。他都不收这个学生。

以至于张宗德弟子们都继承下来了。甚至很长时间,机械系,工程系,等理工科,与很多儒学大家在一个学校之中,也是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

何夕咳嗽了两声,将这个局面按下去了。他算是暂停了这一次会议。

何夕之所以暂停这会议。并不是为了张宗德。而是他没有想到,江南士大夫而今就开始冒头了。

何夕对这个局面,是有所预计的。但是而今这个局面,却超乎了何夕预料之外。

何夕需要找人商议一下,或者说派人去摸摸对方的底。

虽然何夕而今已经大权在握,看似可以为所欲为。但是他想建立起来的是万世之制,而不是人亡政息。很多事情都必须权衡利弊,不管轻易下结论。

特别是他们争论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议题。是何夕最关注的地方之一。

不得不慎重。

-------

何夕回到家中,召集身边的人商议。

沉默了一会儿,姚广孝说道:「大人,姓孔的挑了一个机会。姓孔说的事情,大人最少选其中一二可用之处,纳入朝廷计划之中。」

杨震冷笑一声,说道:「姚先生,何出此言?」

张宗德是他的女婿。他自然要护着自己的女婿。更不要说,杨震很明白,即便他而今位高权重,但依旧不纳入儒家士大夫眼中,毕竟他曾经是杨震是怎么被国子监开除,还有一段经商的经历。怎么看,都是上不了台面的。

既然永远不可能成为儒家士大夫眼中的人上人。杨震也就不指望了。甚至爱之深,责之切,算是何夕麾下反孔急先锋之一。

姚广孝说道:「大人,开定国是会是用来做什么?是用来察纳人言,沟通上下,整合人心。重塑朝廷体制。而今这大会已经开了几日,但是根本没有人敢出言,如果这样下去。这会不开也罢。而今有人出头,大家可都看着的。孔希路的下场,关系下面有没有人说话了。」

何夕听了,忍不住揉着眉心说道:「真是好算计。」

定国是会。

在何夕看来,是未来大明国会的前身。何夕并不是觉得,议会制度就好。但是就制度建设而言,一定要有一个上下沟通的机构才行。在中国古代,这个机构是言官。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最重视言官。

因为言官要代表天下百姓进言的,是朝廷了解下情的重要机构,而朝廷上下沟通不畅,就会影响上层决策,甚至搞出何不食肉糜的决策。

所以,做皇帝最重要的一定是纳谏。这是唐太宗的总结。

并不是说,皇帝一定要听下面的话,而是皇帝一定要了解下情。

但是明代的言官是什么样子。可以说,明代朝廷一直有注重舆论,注重众意的趋势,但是却因为言官变质,言官所谓的舆论也变成党同伐异的工具。

何夕建立的国会,将来未必会代表天下百姓的意愿。何夕也明白这一点,毕竟,即便是后世,大部分人也是被代表的一员。但是尽快能地扩大民意基础。加大上下沟通的效率,已经够了。

所以,在举办定国是会这一件事情上,一方面要把握大方向,不能让大方向超出偏差。另外一定要让人说话,因为只有让人说话,才能有了解下情的效果。

否则就是自说自话,如果这样的话,定国是会不会有任何效果,不如不办。

但是怎么让人说话?自然要给一个范例。比如刘邦封雍齿。而今,孔希路就从这个方面拿捏了何夕。如果何夕将孔希路的建议全部驳斥回去,那么接下来还会不会有人出面发表自己的意见,就很难说了。

毕竟,北京朝廷内部的意见,何夕都可以代表了。而其他方面的人,面对北兵的兵威赫赫,到底敢不敢说话,也是一件说不清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