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驸马一朝变家奴 / 章节正文阅读

1. 救奴(1 / 2)

作品:《驸马一朝变家奴

云怀月当了十六年公主,平日里虽离经叛道,气太傅,戏宫奴,但这刑部大牢还是头次来。

狱卒引她行至深处,转过弯,便看到了靠着石墙闭目养神的温琢。

已近黄昏,牢中很是昏暗,只有石墙上几盏油灯扑朔着微弱的火苗,经风一吹,还灭了两盏。

一缕残阳打在那人脸上,越发衬得他脸色几至透明。

他薄唇紧抿,似是在强忍痛苦,嘴角的血混着发尾的汗珠,凝成了一颗血滴,“啪嗒”一声,落在了布满干涸血迹的囚衣上,也落在了她心里。

云怀月竟觉得此刻他生出了一种破碎的美感。

她曾经从宫人口中听说过温琢。

七岁之时,长安诗会,恰逢对手诗中有谄媚之意,便作

“宁作岩中璧,莫为佞臣器。俯望沧海远,仰照皎月寂。”

帝后闻之,甚悦,特赐宣州贡品羊脂玉兔毫笔。

十四岁时,随其师孟元清出使宁国,商议互市,于一处荒山中,救宁国太子,后因宁国国主顽固,致信太子,

“利在一己勿谋,利在天下则谋。”

太子称之所言“金声玉振”,一同劝谏宁王,终不辱使命。

郎才独绝,世无其二。

待归国后,宸皇便下诏赐婚于她。

这本该是她驸马之人,现下却因家族所累,身处这破败大狱中,受尽了刑讯。

狱卒开了牢门,侍女以檀忙掏银子打赏,随后打发了。

许是听见牢门处的动静,他睁开双眼,迎上云怀月的目光,黑白分明的眸子静默无波,像在思索她的意图。

却见那女子举起手中的明黄,粉唇开合间,带出轻灵软糯的声音,

“本宫奉母后懿旨而来。温琢,接旨吧。”

宸国君主缠绵病榻数年,授命姜后主理朝政。

因此,这懿旨,等同于圣旨。

温琢带着镣铐,手扶着一旁的杂草,挣扎起身,又低眉敛目地跪好。

“本宫深惜汝之逸群,特赦汝死罪,赐汝为公主府之奴,受黥刑,以侍公主笔墨。”

“罪奴领旨。”

他弯身叩首,双手举过头顶,等待云怀月将这扭转他死途的诏书放进来。

他虽得一线生机,但这生机却十足地折了他的尊严,令他今后只能卑微活着,俯首称奴。

可即便如此,他也不能一死了之,他还有冤未清。

云怀月将懿旨置于他手中,转身吩咐一同前来的护卫,

“青潜,本宫需回宫复命,待他行黥刑后,你先带他回府上,安置在镜心阁,再请叶公子前来替他看伤。”

临走前,她又转头看了温琢一眼。

他面上仍没什么情绪,垂着眼睛,长长的睫毛如同漂亮的凤翎,在脸上投下一片阴影。

她坐在马车内,月光洒进案几上的茶中,星点错落,如金樽清酒。

令她不由得忆起两年前的帝后赐宴。

彼时她只闻温琢之名,未见其人,又刚经赐婚,便借了宫人衣服,佯装侍女进去倒酒。

他那时春风得意,虽温文尔雅,但席间举杯饮酒,仍藏不住少年恣意,同今日低眉敛目的模样大相径庭。

却在她为他续酒之时,面不改色地同她讲,“早闻公主不羁之名,只是下回再想扮侍女混进筵席,记得卸了指上的丹蔻。”

造化弄人,两年后温家尽数入狱判斩。

幸好,不负老师所望,能保他一命。

那日温家被判谋逆,老师李令颐跪在她面前,“公主,求你请皇后娘娘留温琢一命!”

“温家如何,奴婢不在意,但他是故友唯一的孩子,奴婢不能眼睁睁看着他受那温家所累!”

她手足无措,忙去搀扶。

“老师!跪不得!母后行事岂是我能左右!”

李令颐却并不肯起,

“奴婢虽与皇后娘娘一同长大,但如今她是君,奴婢是臣,而你不一样,你是她唯一的女儿!”

“您容我想想。”

云怀月亦有不忍,思索片刻,道“您祖籍墨州,墨州临宁,您可派人放出温家被抄,温琢将要被斩之消息。”

“如今宁王太子初登基,广揽天下人才,已判死刑的罪犯都能恩赦。若是知晓温琢被斩,定会想当他的救命恩人,一为还其恩,二为揽其才!”

“届时我再去求母后,让他入我府上为奴。比起让他放逐宁国,母后会更愿将他置于我府中。如此,也算能保他一命。”

李令颐闻言思索片刻,

“奴婢一时乱了阵脚,竟没公主想的周全,奴婢这就去办。”而后匆匆离去。

一晃数日,云怀月正在姜后处奉茶。

芳缨姑姑将一封诏书呈于姜后,她偷偷伸颈去看,瞥见了“宁”字,心里的石头便落了七分。

她赌对了!

上书,“本君感念言君之才,为两国邦交,可将其当质子,发配于宁,孤愿奉三千石以求之。”

姜后神色渐冷,将诏书重重拍在案上,

“呵!两国邦交?这是威胁本宫,若是杀了他,便要同宸为敌吗?”

她见状,忙去帮姜后捏肩,顺便煽风点火,

“母后,不若将温琢赐给女儿为奴!既可给宁国留三分薄面,又可辱温琢,让他明尊卑,以免像其父一般,对父皇和您大不敬。”

姜后闻言,一双凤目望着她,似是盯穿了她的意图,她不由得有些心虚。

良久,姜后语气淡淡,道,

“月儿倒是歪打正着,想了个好法子。本宫不杀温琢,宁国便无理再向本宫要人。”

“并非本宫惧于宁国,而是本宫不能任由他温家在别国东山再起。”

“去月儿府上为奴,着实是个良方。只是月儿,他本身是你未来驸马,你对他,就没有心存怜惜吗?”

云怀月佯装挤出一眶眼泪,娇声同姜后道,

“母后明鉴,女儿和他不曾有过来往,只是念及父皇母后曾赠其贡笔,若此时不杀,还能为母亲留惜才之名,令天下学子景仰。”

姜后命芳缨侍候磨墨,写下懿旨后,交给了云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