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 章节正文阅读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第390章 陛下人还怪好嘞(1 / 2)

作品:《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只可惜此战,老师没能亲自挂帅······”

    “啧啧;”

    “再怎么说,绛武侯也曾是参加过平城之战,熟知匈奴骑兵战法的人。”

    “若是老师挂帅,此战,恐怕就真的能如朝堂所期盼的那样,在匈奴人身上狠狠咬下一块肉?”

    在武州塞,匈奴右贤王伊稚邪正在期待此战,自己能对上汉家的天花板:条侯周亚夫;

    而在武州塞以南百十里处的马邑,程不识也同样为周亚夫没能指挥这场战争,而感到有些遗憾。

    但和出生于行伍,几乎没怎么涉足过朝堂,只知道军中之事的程不识有所不同——郅都是在长安朝堂混过的。

    非但混过,而且混到了准九卿:中尉的高度。

    虽然说不上混的有多好、混的有多开,但也终归是明白一些朝堂内外的忌讳;

    听闻程不识难免遗憾的一声唏嘘,郅都只不着痕迹的抬起眼皮,又若有深意的眯了眯眼角。

    “师弟这是昨夜的酒还没醒,又开始说胡话了?”

    “不再挂帅出征,可是老师亲自到周氏宗祠,当着绛武侯的神主牌立下的毒誓。”

    “师弟一时语失,可是会让老师在天下人心中,落得一个言不由衷、心口不一的骂名啊······”

    乍一听郅都这番话,程不识只顿时一愣,满是呆愕的眨了眨眼。

    ——有这事儿?

    ——我咋妹听说过呢?

    待反应过来,又想清楚个中厉害,又赶忙讳莫如深的低下头去。

    “咳,咳咳······”

    “师兄教训的是······”

    “率军出征,又是战时,居然敢吃酒吃个宿醉,实在是罪该万死。”

    “军议结束之后,我自去领军棍八十······”

    听闻此言,郅都却满是淡然的低下头去,佯装出一副打量堪舆的模样,嘴上漫不经意道:“军棍等战后再领,莫再便宜了匈奴人。”

    倒是次序来到中军大帐的将领们,听着这师兄弟二人的对话,只觉一阵摸不着头脑。

    喝酒?

    程不识喝酒?

    这不纯纯扯淡吗?

    而且还是战时?

    ——这厮可是一句‘军法大过天’挂在嘴边,愣是在自己新婚当夜,都滴酒未沾的狠人!

    这······

    “早就听说在长安做官做久了,就会变得满肚子弯弯绕。”

    “瞧这郅都,都快让程将军也学会长安那一套拐弯抹角了······”

    各自腹诽着,众将稍一对视,便不明所以的各自摇摇头;

    不过须臾,帐内便被容貌各异,却无一例外身着甲胄、肩系赤红披风,且人高马大的将军们站了个满满当当。

    见人来起,郅都也终是将那对死鱼眼,从面前书案上的堪舆上抬起。

    对众人微微一点头,便绷着脸坐直身:“都坐吧。”

    主帅一声令下,众将自是各自于两侧的席位落座,再各自侧过头,望向上守主位的郅都。

    此战,郅都为帅,凡是和这场战争有关的一切,郅都都具备‘便宜行事’的自主权。

    别不服——这份特权,是当今太皇太后、当今天子分别以诏书的书面形式所赋予,绝对的合理合法。

    既如此,那纵然郅都在军中没什么威望,也着实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武勋,众将也只得老老实实听候调遣。

    谁让人家是主帅呢?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统帅下达的军令,在战时可是大过天条!

    随便犯个小罪,便动辄是斩、枭、黥等重刑。

    大战在即,郅都估计也正愁没人可以用来祭旗,众将自也不会在这个关头扎刺。

    而在众将坐下身后,郅都接下来的一番话,却是让在场众人——包括程不识在内的众人,都目瞪口呆的愣在原地,久久都没能回过神······

    “陛下诏谕!”

    郅都冷不丁一声沉呵,只惹得帐内众人微微一愣!

    片刻之后,又争先恐后的站起身,在甲具亭林哐啷的清脆声响中,于帐内跪作一地。

    “诏曰:赳赳武夫,国之干臣,甲胄及身,可见天子而勿行跪拜之礼!”

    开头第一句话,便见众人面面相觑的看看左右,愣是好一会儿都没敢起身;

    直到抬起头,看见郅都目光中的鼓励,众人这才将信将疑的站起身,却也不忘深弓着腰。

    也就是在同一时间,再次望向手中诏书的郅都,面色便涌上一阵说不清的古怪······

    “朕······”

    “咳咳······”

    ···

    “朕见过在场的每一位将军,都是我汉家数一数二的英雄豪杰。”

    一句大白话——白的不能再白的大白话自郅都口中脱出,众人只又一阵风中凌乱。

    饶是武将,饶是从不曾涉足朝堂、未曾见到过朝堂的那些个规矩,在场众人也都清楚:诏书,是要经过润色的。

    哪怕天子口中道出的,是一句‘你特么可太牛笔啦!’,诏书也得在尚书、御史们的笔下,润色成文绉绉的委婉夸赞。

    像这好似在街头聊天、叙旧似的大白话······

    “这是密诏!”

    “只要密诏才不会被拿到尚书台润色!”

    最先反应过来的程不识,只瞬间便面无血色的抬起头,满是愕然的看向师兄郅都。

    同后世人印象中,只有天子信任的人才能得到密诏所不同:在这个世代,密诏只意味着一件事。

    ——矫诏。

    为何?

    因为在这个时代、在如今汉室,每一封天子诏书,都必须印章齐全,并一式三份,一份颁下、一封留在相府、一封留在石渠阁的归档室。

    这一式三份中的后两份,存在的意义都是查验。

    当某一封诏书,无法在相府文档室、石渠阁归档室二者之间的任何一处找到留底样,那便会毫不意外的被判定为矫诏。

    而密诏——连润色环节都被省去的密诏,当然也不可能保留留底的流程。

    换而言之:这封密诏上的内容,只要郅都今天拿出来,就等于已经站在了悬崖边。

    等战后回到长安,随便谁人参郅都一本‘矫诏’,廷尉就肯定要查:郅都在马邑,有没有宣读过陛下的诏书啊?

    哦,宣读过了啊~

    那把原样拿出来,咱拿去查验一下。

    然后廷尉的官吏就会发现:这封天子诏是和天子御辇:黄屋左纛,以及那枚由和氏璧纂刻而成的传国玉玺一样——普天之下独一无二的稀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