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糟糕,我爹是扶苏 第236章 秦国军事(2 / 2)

作品:《大秦:糟糕,我爹是扶苏

    “剑锋绝不轻易示人,若出鞘,必染血。”

    “若不然,监国以为,我秦国平定天下,将天下分四十二郡,百万将士每天都在征战不休,用兵事来平定四方?”阑

    “错,大错特错。”

    “末将现在就来告诉监国,自天下一统之后,累八年,用兵不足百起,天下却已安定,为何?”

    “监国行至雍城,雍城官民莫敢不从。”

    “监国行至陈仓,陈仓官民莫敢不从。”

    “监国行至汧县,汧县官民莫敢不从,甚至监国在汧县罢免全体官员,更是胁迫于五马候,莫敢不从。”

    “监国无论巡查,巡视,所带兵马不过百余人,倘若真有一地谋反,监国可能脱身?”

    “自朝廷政令推行一月来,无论朝廷政令如何,皂河三营,没有发布一道平乱之令。”阑

    “监国莫不是认为这是靠李斯搞的那些阴谋诡计,靠着那些阴谋诡计令抓了上万人豪门勋贵,而这上万豪门勋贵任由李斯抓捕却无一人反抗?”

    “错!”

    “那是因为皂河三营的存在,皂河三营只要驻守在皂河,引弓待发,这关中,便无一人敢造反。”

    “这就是军事,不动则慑敌,动则灭敌。”

    “因为所有人都清楚一点,若引动出兵平叛,便犹如引祸,抄家,灭族,屠三日,男为罪徒,女为娼妓,绝无半分仁慈。”

    “末将可以与监国联姻,那是末将以王氏嫡长子,族长继承人之身份,在外,末将是王氏勋贵,与王氏谋划是为家事。”

    “但末将披甲听令,那便是秦国太尉府护国都尉,只听从于一道命令,陛下令,陛下既令皂河三营听从于监国,末将便听从于监国令。”阑

    “而凡监国令,必为军令。”

    “凡军令。”

    “必须要明确,不得有一字之差,令所指,兵所至,行所果。”

    “监国所令,所战之目标是什么,用兵要攻至何地,用兵之后要达到什么样的战果。”

    “现在劳烦监国告诉末将,举六万兵马,两营兵马,目标是什么,要攻打何地,攻打之后取得什么样的战果?”

    嬴城眉头紧锁的回道:“陈兵峣关武关,威慑上雒,令上雒之地不敢谋反?”

    王贲摇头道:“错,若行威慑,峣关和皂河,没有任何的区别。”阑

    “甚至说,哪怕是要对江东之地行之威慑,江东和皂河同样没有任何的区别。”

    “军事,也是军势。”

    “有强军在手,无论置于何地,自可威慑于千里之外。”

    “有弱卒在手,便是近在迟尺,不可令人忌惮半分。”

    嬴城还是眉头紧皱的道:“各郡之地皆有驻守营,这与峣关陈兵同理,皆为威慑镇守。”

    王贲冷哼道:“昔日关外皆为敌,用兵必是护国拓疆,不论行之外交,辅之阴谋,对军事而言,令指兵至行果,将帅用谋略,此为军谋,为行果。”

    “而现在天下一统,皆为我秦国之地,皆为我秦国之民,便不可用敌人来对待,目之所及,敌人在哪里?”阑

    “那些不满朝廷政令的百姓,是敌人吗?”

    “那些朝秦暮楚的百姓,是敌人吗?”

    “那些妖言惑众的百姓,是敌人吗?”

    “不,敌人的标准是什么,聚众反秦,威胁到我秦国疆土与百姓安危,啸众举于山林劫掠,乱而为敌,出兵灭敌理所当然。”

    “百姓聚集祸乱地方,为敌,出兵自当平乱。”

    “擅自屯兵有举兵之嫌,为敌,出兵自当平乱。”

    “而不满朝廷政令,朝秦暮楚,妖言惑众,不能成为出兵平乱的理由。”阑

    “军事不行无令指之事,而军事一定用于乱。”

    “先有乱,后有兵,无乱而无兵,无兵并非裁撤兵力,而是兵藏于鞘,引而待发。”

    “而现在,上雒不乱,便不能出兵。”

    “军政分离,军政分离,军是什么,政又是什么?”

    “现在你所行之事,究竟是以政挟军,还是以军挟政?”

    “末将现在就告诉你,自商鞅变法,耕战国策之后,秦国自始至终都是军政分离。”

    “太尉府,从来不参与任何政务之事。”阑

    “驻守营之事,先有乱后有驻,这是先后顺序。”

    嬴城被王贲说的哑口无言,脑袋瓜子嗡嗡的,对秦国军事,他是陌生的。

    但是,他并不认为自己命令有什么过错之处。

    只是,他的军事理念与秦国目前军事体军事理念,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即便如将军所说!”嬴城沉声道:“那现在呢,令已出,难不成还要撤兵不成?”

    “威慑上雒楚系何解?”

    王贲见嬴城总算听进去了,眸光渐渐变得阴沉了下来,冰冷的道:“军令所出,绝无收回。”阑

    “兵锋所至,绝无停止。”

    “行军之事,必须要有一个结果。”

    “既然军令已出,那便要有一个结果,一个平乱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