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明末大军阀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一百五十三章 铸炮(一)(2 / 3)

作品:《明末大军阀

崔明源眼见刘衍想要考考自己,便笑了笑,之前自己可是已经做足了功课,便道:“人遵命,这铸炮最好是使用铜,这样火炮的寿命,会比生铁铸成的火炮长许多。如果是使用生铁铸炮的话,造价会低上不少,而且生铁含硫较少,也很适合铸炮,所以人建议咱们使用生铁铸炮。”

刘衍听着崔明源的话,脑海里也是回忆着一些资料来:在历史上,明代的闽粤地区出产的生铁就是以质地优越着称,该地区的炼铁工场因为以木炭为燃料炼铁,含硫量比北方使用煤炭炼制出来的生铁要低得多。而硫正是使生铁变脆,品质下降的一个主要因素。

明代人不能理解这个缘由,但是南方铸造的火炮要比北方坚固成帘时的一个共识,以至于到了明末朝廷大规模铸炮都是在广东进校

到了后来万历四十七年,徐光启奉命练兵以拱卫京城的时候,就建议朝廷在福建和广东招募匠人来京铸炮。崇祯三年,他又自请赴广州铸炮,其原因便是:“工匠甚众,铁料尤精,价亦可省三分之一……”而在崇祯初年,两广总督王尊德

一次性就铸炮二百门。

当然这些都是明末时期的情况,不过在此时景泰年间,大明南方的铸炮技艺和数量,已经开始超过北方各省了。

不过,此时的大明火炮都是有一些缺陷,那就是装药少,射程短,而且没有准星,无法进行精准的瞄准,火炮的炮膛外口宽,内部,不能有效的聚集火药气体,炮膛内部也无法做到合格的圆形,炮膛没有镗光,炮弹尺寸乃至形状随心所欲,弹炮游隙过大等等。

此外火炮没有炮耳,而且有头重脚轻的毛病,如果装药太过密实,就会在开炮的时候颠倒自行炸裂。

所以,在来火器督造处之前,刘衍就已经打定主意,对大明现有火炮的这些缺点进行改进。

毕竟刘衍在穿越之前就见识过许多相关资料的,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也完全可以用自己的理论知识,对火炮的管壁加厚,加大火炮倍径,同时将炮身从前至后渐粗。

这样一来,火器督造处铸造出来的火炮将会在射程、杀伤力和安全性等方面都有不少的优势。

同时,刘衍还准备在火器督造处铸造的新式火炮上增加准星和照门,以增加火炮的精度;在炮身上增设炮耳,便于将火炮架设在炮车上,以及调整射击角度和移动方便。

在来火器督造处之前,刘衍已经画好了新式火炮的草图,此番要制造的火炮是一种滑膛炮,大体也可以算是一种仿制

的红夷大炮,不过蓝本要稍微先进一些。

刘衍准备仿制的是后世19世纪早期法军的12磅加农炮,并且根据刘衍所知道的知识加以改良了一下,将火炮的炮身加长、炮筒加厚。

按照设计,这种炮有效射程为两里,最大射程为三里,炮身重量大概在一千两百斤左右。

此时崔明源完之后,刘衍也从思绪之中回过神来,便将自己画好的图纸递了过去。

崔明源连忙双手接过来,仔细看了起来,旁边的二十名工匠也是纷纷围了过来,众人不时声指指点点,甚至还讨论了起来。

刘衍笑着问道:“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铸炮?”

一名工匠当即道:“回大人,当然是先制造泥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