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硬核实力下的全销模式,够黑,够有效(2 / 2)

作品:《重生99做汽车巨头

“作为华夏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南山汽车零部件给我们带来的威胁是非常巨大的。”

“这一点,总部那边虽然已经有一些意识了,但是重视度还是不够。”

“大部分总部的人员都是觉得南山汽车零部件是跟前其他的华夏企业一样,靠着低廉的人工和土地成本,靠着成本取胜。”

“所以才能在华夏自主品牌车型上面获得那么多的订单。”

“这些招数如果放在合资车企上面,那就没有什么效果了。”

“但是实际上的情况,跟他们想象的完全不同。”

“南山汽车零部件的水平,一点也不比国际主流零部件企业要差。”

“甚至在一些新技术零件上面,他们的设计显得更加巧妙,成本还更低。”

“这是非常危险的一个兆头。”

孙一超有个大学同学就在南山汽车零部件上班,所以他对南山汽车零部件的了解要比一般人多不少。

特别是南山集团今年大手笔的成立了智能网联中心,这个为研发新技术而成立的机构,据说未来的研发人员数量会达到一万人。

这是非常恐怖的。

放眼整个华夏,除了那些大型央企,就没有几家公司的研发人员数量能够达到1万人。

而南山集团的一个智能网联中心就有那么多的人数了。

更加不用说南山集团还有其他一系列的机构。

到时候南山集团的研发人员就会有好几万人,这个规模已经可以跟世界一流的大型企业相媲美了。

就连电装也不敢在这方面跟南山汽车零部件比较。

“是啊,所以我才担心啊。”

孙一超说的话,林元武自然是能够理解的。

但越是理解,心里就越是发愁。

“我们有没有办法找到南山汽车零部件的一些把柄,直接从技术上去否定他们?”

单靠营销,林元武知道东瀛企业是不可能比得上华夏本土企业的。

但是如果扯到什么技术之类的东西,情况就应该不一样了吧?

他对电装的技术底蕴还是有信心的,觉得只要找好切入点,到时候应该也可以让南山汽车零部件难受一把。

“南山汽车零部件的产品,不能说一点问题都没有,但是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

“我们就算是吹毛求疵的去折腾一些小东西,最终的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

孙一超的回答直接就打破了林元武的幻想。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这个日子可就有点不好过了。

而就在南山汽车零部件和电装都在采取各种行动的时候,羊城本田内部也是在讨论这个话题。

相对丰田汽车来说,羊城本田对电装肯定是没有那么多庇护的。

甚至在本田内部一直都有一种声音,就是“去电装”化。

一个零件,如果日立、松下和京滨等其他东瀛系厂家能够生产,他们就不想给到电装。

毕竟,电装是丰田汽车旗下的产业。

而本田汽车在东瀛乃至全球的地位都是比丰田汽车差挺多的。

如果说丰田汽车是东瀛的央企,那么本田汽车就是东瀛的地方民营企业。

但是这种关系在华夏不是那么的明显。

甚至给人一种错觉,那就是本田汽车跟丰田汽车是差不多体量的。

毕竟,98年开始进入到华夏的本田汽车,现在在华夏的年销量是高于丰田汽车的。

雅阁、CRV、思域和飞度、奥德赛等车型的名声,一点也不会比凯美瑞、RAV4、卡罗拉和雅力士差。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羊城本田内部面对电装的这一次燃油泵召回,也是有不同的声音。

“木村部长,我们现在的仪表有一半都是电装在做,发动机的VTC执行机构也是主要由电装在生产。”

“至于燃油泵、起动机和发电机,更是被电装给垄断了。”

“这种情况下,我们跟电装的交涉是处于被动地位的。”

“东瀛本田研究所把这些零件都定给电装了,我们还怎么去跟人家谈价格?”

“没有竞争,谁都不愿意主动的降价。”

“甚至它们在生产零件的时候,都不愿意投入新的先进生产线去生产,最终导致零件的精度达不到设计要求。”

“燃油泵这一次会出事,不就是这个原因吗?”

“我觉得是不是趁着这一次的机会,要跟东瀛本田研究所那边好好的沟通一下,把电装的燃油泵给到其他厂家来生产。”

“给电装一些教训,让它们知道不是所有的零件都是东瀛本田那边定好了之后,华夏这边就动不了了。”

李华荣作为羊城本田采购部副部长,对于不少东瀛系供应商都是有很大意见的。

这些供应商的订单获取,基本上不是通过羊城本田获取的,而是在东瀛本土就已经确定下来了。

人家不依靠你获得订单,不需要求你就能获得订单。

这么一来,你找他们去谈价格的时候,对方的配合度自然就不是很高了。

至于你想要更换这些供应商,那就更是跟登天一样难了。

东瀛本田研究所的人一句开发工时不够,或者日程赶不上,就直接把你打发了。

甚至你的邮件联络过去,人家根本就回都懒得回复你。

让你没有任何的脾气。

李华荣显然是受够了这种事情。

所以戴汉彪找他吃饭的时候,只是简单的提了提南山汽车零部件的燃油泵的情况,他就上心了。

哪怕是拿南山汽车零部件来恶心一下电装,李华荣都觉得是有价值的。

“李部,你说的情况我自然是理解的,电装过去在年度降价和新车型降价方面,确实不是很配合。”

“不过本田研究所在早期开发这些零件的时候,其实是有进行过价格对比的。”

“电装的不少零部件都是跟日立或者京滨有竞争关系,但是最终电装不管是在价格还是技术上面,都是有优势的。”

“我举个例子,京滨是本田控股的零部件企业,本田汽车上的空调之前几乎都是给到京滨来生产。”

“但是由于京滨的空调在制冷性能方面一直都是比不上电装的,所以最近的一些车型,空调开始给到电装进行生产了。”

“这种情况下,我们如果再提出让京滨去检讨一下空调业务,把电装给切掉的话,研究所是理都不想理我们的。”

“东瀛本田那边,本田研究所和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是两家独立法人的企业。”

“羊城本田的合资协议是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和羊城汽车集团签署的,从合同上来说,跟本田研究所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对方完全可以不搭理我们。”

木材川口自然是可以理解李华荣的想法,但是理解归理解,他是很难去支持李华荣的。

毕竟,一旦他同意了李华荣的做法,最终这个协调工作和压力就会落到了他的身上。

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他来华夏工作,只是想要好好的在这里享受几年,然后再调回去就是了。

要是因为一些事情跟东瀛本田或者本田研究所的关系搞得很僵硬,到时候他回去还怎么混啊?

“你说的东西我懂,但是这个问题不解决,伤害的不仅是羊城本田的利益,对本田汽车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电装毕竟是丰田系的零部件企业,他们在本田汽车上获得大量的订单,对本田汽车的发展来说,不会是好事。”

“甚至同样一个类型的零件,电装卖给丰田汽车的价格和卖给本田汽车的价格,肯定是不一样的。”

“这会让本田汽车在华夏的竞争力不断地下降,最终会影响售价的制定和销量的提升。”

李华荣肯定是不会轻易放弃的。

他想要说服木材川口跟自己站在一起去对付电装。

这些东瀛的零部件企业,华夏方的员工跟他们说话,人家往往就是左耳进,右耳出。

但是东瀛的人跟他们说话,对方的重视度就是完全不同了。

甚至就连电装内部的华夏员工,也是这样子的态度。

要是换成一家华夏本土的企业,他们敢这样子对待羊城本田,李华荣绝对是早就出手收拾他们了。

“这样吧,我们先找几家能够做燃油泵的厂家报报价,了解一下行业的成本水平。”

“如果电装改善后的品质能满足要求,成本也跟行业没有太大的差距的话,那就先不折腾了。”

“如果差距比较大,电装又没有办法降价的话,那我们就跟本田研究所提案,让他们支持我们去更换供应商。”

木材川口看到李华荣那么的坚持,倒也不好完全敷衍下去。

毕竟羊城本田现在给本田汽车贡献了不少的收益。

要是大家的关系完全搞僵了的话,对本田汽车来说也是一个损失。

“嗯,那就先询价吧。”

“到时候新一代雅阁的定点整合的时候,我们就把新供应商的方案给正式的抛出来,看看研究所那边都有什么样的反应。”

“再不济,我们也要让电装感受到压力,让他们知道燃油泵这个零件,本田不是非得选择他们来生产。”

李华荣知道木村川口能够让步到这个程度,就已经是很大的让步了。

所以倒也没有再坚持。

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