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就问你急不急?(1 / 4)

作品:《直播鉴宝,我竟成了国宝级专家?

本以为在派出所,更或是事发现场,问过后才知道,事情与李定安想像的不一样。

失主是一位当地小有名气的收藏家,与台里某栏目的负责人认识,辗转联系之后,他的收藏室成了此次剧组的取景地之一。

拍摄过程中,摄影师不小心弄倒了机器,撞翻了博古架。所以,打碎的不止是一樽花瓶,而是好几件。

失主很客气,说其他的都算了,只赔这件花瓶就行。然后让秘书把打碎的东西和发票一起送到了酒店。

但摄影师很委屈,讲的声情并茂,说那座架子明明靠着墙,撞了一下之后,却是朝前倒过来的?

制片人直觉摄影师在说谎:既便想碰瓷讹人,也不可能讹到央视的头上。

但这样的事情不能凭直觉,最好鉴定一下,和苏秀一商量,她们就想到了李定安。

苏秀是于徽音的带教老师,对她非常照顾,不止一次给于徽音提过,还给李定安打过电话,正式邀请他担任节目组的嘉宾。因为实在抽不出时候,李定安婉拒了。

所以于情于理,他都得来一趟。

到了酒店,剧组正在开会,接到于徽音的电话,苏秀和制片人宁晶一起迎了出来。

看到李定安,宁晶双眼微亮,笑吟吟的伸出了手:“李老师,久仰!”

带着点调侃的性质,但不是质疑李定安学识和能力,而是过于惊讶他的年龄。

而这句“久仰”,也并非完全客气。

古新风开播近一年,常驻嘉宾有六位: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青,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吕本之,京大文博学院副院长吴湘、国家博物馆研究员馆员程永权、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穆振……

吕本之和吴湘都不用说,程永权在“蒙古瓷”的项目组,包括穆振,大学里没少给李定安讲课。

一提李定安,穆振就竖大拇指,说任教二十多年,见过的刺头学生数不胜数,但像李定安这种让学校领导都挠头、又拿他没办法,头疼之余还有点欣赏的学生,真就没几个。

又把他上学时期带同学抗议、逼着学校开除老师、换食堂承包商的那些事情讲了讲。

吴湘就笑,说李定安现在已经改邪归正,在京大从来没闹过事。

穆振却嗤之以鼻:吴院长你数数,李定安去了你们学校,上了几天课?

他就是想闹事,也得有适应和熟悉环境的时间……

吕本之和程永权则是夸,说自从李定安到了国博和故宫,馆员们的收入涨了好大的一截。

灌的耳风多了,难免好奇,宁晶就顺手查了查……然后,她都不知道怎么评价了。

这人开了挂吧?

算是见到了真人:很帅气,彬彬有礼,不卑不亢,温和谦恭,见人就笑。

哪像刺头了?

来的路上于徽音介绍过,了解了一些:这位宁导还不到四十,在央视文创类的节目的导演和制片人中,已经算是非常年轻了。

但在业内很有名,担任过元宵晚会的总撰稿,春晚的设计师,《国家宝藏》的编导,还拿过白玉兰奖。

宁晶伸出手,他轻轻握住:“宁导叫我小李就行!”

“李老师不用谦虚!”宁晶笑着摇头,“部级项目负责人的含金量,我还是懂的!”

这是实话。

像程永权,研究员馆员,正高级别,知名专家,业内权威。但如果负责项目,至多也就是市厅一级。

包括吴湘,一年立项的课题够多,但大部分都是校内项目。

倒不是说级别不够,而是考古、文化领域的研究项目评定准则非常高,像三星堆,影响力够大了吧,也才属于“国家级专项基金项目”。

往上,还有“国家级重点项目”、“国家级重大项目”。

再往下还有,“国家级社科重点专项”、“国家级社科基金专项”、“国家级软科学基金专项”。

像珍珠釉,至少也能达到“软科专项”的标准,像“镜光瓷”,最差也是“社科专项”。要是能往“军工”的方面沾一点,搞不好就成“重点专项”了。

所以像刚刚申请的“南昌朱氏宗祠”、“八大山人故居”、“苗巫文化传承”等省级项目,李定安就觉得划不来研究,也没时间研究,索性全丢给了老师和同学。

但搁一般的正高研究员,能吃一辈子……

李定安开门见山:“宁导,东西在哪?”

“在会议室!”

“在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