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舍弟诸葛亮 / 章节正文阅读

第86章 诸葛舌劝初显芒(2 / 2)

作品:《舍弟诸葛亮

刘备一行又演了一两天,这才假装“得知刘繇病情后,紧急加急改造了战船,提升了稳定性”,然后请太史慈先上船体验一下。

太史慈对水军也是懂点行的,立刻判断出刘备所言不虚,不由面露震惊。

“玄德公如何做到短短两三日内,改造战船、让抗浪防颠簸提升至此的?简直匪夷所思。”

刘备得意一笑:“我自然没这个本事,但孔明先生天文地理、医卜星象、工巧算学无所不知,三天足够了。”

太史慈愕然,震惊过后,立刻去找刘繇立陈。

刘繇再无能力反抗,他知道太史慈都已经被刘备感化得铁了心了。

自己的拖延,反而导致自己要被挪到海陵县养病送终,偏偏他身边所有人都觉得刘备做得对,甚至连他亲儿子刘基都没看出刘备有什么不好的企图。

自作自受到了这一步,刘繇只好跟着刘备渡江,一天后就被安置到了海陵县,然后乖乖拿出了扬州牧印绶,表示“重病期间一切都托付玄德贤弟了”。

而刘备在此前等刘繇起身那三天里,也没闲着浪费时间。他已经开始“携民渡江”,把丹徒地区愿意跟着刘繇或者他刘备走的百姓,将士,官吏,统统都安全运走。

因为船舶充足,还尽量帮人把财物和府库余粮也运走,尽量不把官方财物留给孙策。

而孙策最近已经跟王朗开打了,对这边倒也没怎么重视封锁,或许他内心也不想犯下“弑扬州牧”的罪恶吧,刘繇肯走他是巴不得少个碍眼的麻烦,所以刘备的一切行动都很顺利。

对孙策而言,其实刘繇能病死那是最好的,省得他动手沾血染恶名了。

历史上孙策后来也对刘基、太史慈和祖郎名义上挺尊敬。就是因为孙家入主江东的过程不光彩,地方上反抗太激烈,他不得不把那些被江东人怀念的统治者抬出来粉饰自己的合法性。

据说历史上太史慈和祖郎投降孙策后,孙策就让他俩开道、大模大样回秣陵城,让秣陵士民大为震惊,几乎不敢相信原本在丹阳颇有威望的太史慈和祖郎会臣服。

而这俩吉祥物用过之后,孙策就把祖郎冷藏了起来,只给待遇不给实权,太史慈境遇倒是稍好一些。

但问题是太史慈投降后不久孙策也挂了,等年少无威的孙权上来后,对于太史慈那就是百分百彻底雪藏了,根本不敢用,唯恐太史慈作为“曾经的江东诸侯之一”,威望号召力太高,威胁到他的统治。

这些都是后话,总之,这一层层的综合考量,让孙策军哪怕意识到了一些端倪,也不愿意直接撕破脸拦截。

而且能白捡回一座县城、让敌人自行弃守,也算是了却一桩心愿。如果多此一举拦了,逼得敌人死守城池再战,岂不弄巧成拙?

……

刘备军最终从刘繇那儿,拉到了三四千人的正规军,还有两万多愿意跟随渡江的百姓、数千从其他各县撤下来的民壮,数百文士官吏。

此外,还撤出了扬州牧武库里剩余的军械,外加六万多石粮草,数百万钱军资。

这些粮食原本够刘繇军吃到秋收,也不知刘繇是怎么打算的,他孤城一座,城外田都种不了,就算秋收跟他也没关系了,不突围迟早是饿死。

在海陵县安置好刘繇后,刘备就跟太史慈深谈了一次,劝他带着本部兵马,并一些补充给他的丹阳兵,且去鄱阳县驻扎,并争取尽快攻下春谷县作为立足点。

后续主力这边再略作准备,就可能要全面对祖郎用兵了。

太史慈已经被包围了半年多,那叫一个憋屈,闻言立刻领命:

“末将自当效命!哪怕只有本部兵马,也要凭大义名分,迫降祖郎!祖郎兵马虽众,但并不敢公然反抗朝廷。

据我所知,他只是想自立,不受约束。只要我军以扬州牧并朝廷名分,痛击其一部,或许能迫使他为朝廷所用。”

刘备拍了拍太史慈的肩膀:“放心,不会只让你靠本部兵马对付祖郎的。云长在豫章还有调炼精兵,足可为你后援。

孔明我要留在身边,日夕筹划。你移驻鄱阳、春谷后,事事多请教孔明之兄诸葛子瑜,必能裨补阙漏。南方战事,暂时就靠你们几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