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舍弟诸葛亮 / 章节正文阅读

(2 / 2)

作品:《舍弟诸葛亮

一直没有说话、只是静观的司马徽,都终于忍不住问了一个问题:“孔明,你说车骑将军下令,要藏书数万卷?若是真能有这么多书,自然能吸引无数好学之士前来投奔。但恕老朽直言,仓促之间,怕是不易搜集。”

诸葛亮智珠在握地一笑:“我们既然敢作此规划,自然是早有准备。请先生移步后面那座作坊,随我参观。”

说罢,诸葛亮当先缓步领路,余者无不好奇,都紧紧跟上。

众人很快转到一座刚刚竣工未久的作坊内,作坊外面有围墙整个围起来,形同城墙,女墙垛堞都有。上面有士兵严密把守,四角还有石质的角楼,部署了床弩。

司马徽徐庶看到这阵仗,就知道里面的作坊肯定在搞什么很了不得的东西。今天看到了内幕之后,怕是要一直给刘备做事,不会轻易放人走了。

诸葛亮轻车熟路把众人领到其中一间作坊内,然后大家就看到了奇异的一幕:

一排排木匠,正把一张张写着工整隶书字迹的书卷,翻过来以背面朝上、放置在木板上,然后用灰笔描摹出笔画轮廓。

旁边还有更多的木匠,已经拿着雕凿工具,在那儿一点点地雕镂掉木板上多余的部分,把字迹彻底显露出来。

司马徽徐庶等都是聪明人,稍稍看了几眼,就意识到这些匠人想干什么了。徐庶还忍不住问:

“既是要这些工匠雕镂木板上的字迹,为何不直接让人在木牍上写字、然后直接刻呢?”

诸葛亮:“直接写在木板上,把无字部分刻掉,最后翻印出来的字迹是反的。只有这样先把纸反扣在上面描画,刻的字迹虽然反,但印出来是正的。”

说着,诸葛亮领着几人走到旁边另一间屋子,刚才的地方是雕版车间,这里就是印刷车间。

一群工匠拿着已经刻好的木质雕版,用普通的墨水在上面沾染一层,然后等稍稍沥干一下,再和盖章一样整个印在比左伯纸更好一些的桑皮纸上。

诸葛瑾还造不出油性的印墨,所以诸葛亮这边用的就是普通水性墨,跟日常写字的一样,没有进行过配方改良。但因为是用木板印,所以问题也不大。

要是想搞陶活字,甚至铅活字、铜活字,那普通墨水就沾不住了,必须用黏性油墨。

好在诸葛瑾这辈子也没打算搞出活字印刷,他在当初跟二弟分手前、想琢磨一个帮助刘备展示其“重视治学”属性的计策,首先就想到了印刷术。

历史上到中晚唐时雕版印刷术才成熟,自己如果能把雕版搞出来,已经比汉末进步了六七百年了,非常不错了。

饭要一口一口吃。

而且雕版这东西,从市场的角度来说,就是用到明朝都没淘汰,可见其生命力顽强、适应性之好。别看历史上这东西中晚唐就出现了,但是在唐朝的最后一百年里,始终没有被实用推广。

一方面安史之乱后朝廷掌控力极度下降。另一方面隋唐时世家势力依然强大,他们也不嫌手抄书贵,用得起,也不需要雕版印五经去做生意赚钱,还嫌这玩意儿普及后穷人也读得起书了,科举反而更卷。

一直要到五代十国最后的十几年,反复战乱把世家杀得差不多了,冯道拜相后建议皇帝以朝廷之力雕刻《五经文字》、《九经字样》,华夏历史上才算第一次有全文刊刻印刷儒家五经。

但五代那些皇帝也没用几年,就被赵匡胤用了,所以宋才是平民参加科举的初次爆发。

诸葛瑾要是现在就搞活字印刷,不但技术难度太大,也没这个需求,而且世家肯定会更仇恨他们的,饭还是一口一口吃比较好,雕版至少够用几代人了。

书这种东西,不适合一下子价格暴跌到太低,垄断知识阶层的反抗阻力会很强大,一下子把太多人推到对立面。

司马徽、徐庶、石韬、尹默当然也都知道这玩意儿的威力,尤其是亲眼看到几千字的一卷《毛诗》刷刷刷几下就印好了,这速度岂能不让人惊叹。

司马徽面露叹服崇敬之色,不由感慨:“此仙法何人所想?孔明,不会是你一己之力想的吧?还是与令兄伏波将军合力所为?

有了此物,天下其他诸侯,谁还敢称重视文教……刘景升输得不冤。此消息若是传出,不仅荆州的流亡北士会被吸引,一年半载之后,怕是滞留北方的士人也会被吸引。此物对文人的诱惑,不亚于许都朝廷的授官之权!”

徐庶、石韬也知道这东西的价值,但听了恩师所言,还是不由诧异。

一个印刷术、一个便宜获取书籍的技术,吸引力竟能比得上正统朝廷的发官之权?还是有很多人指望先来这儿求学,学有所成后再去许都求官?

诸葛亮听了这些赞美,倒是依然谦虚:“此言太过了,何至于此!我们不过是想为天下向学之人略尽绵力!此法最初的构思,全出自家兄。我不过甘附骥尾,把具体的东西督造出来罢了。

这几卷《毛诗》的字样,也是我先书写,然后让工匠反印描摹雕刻,不足挂齿。”

诸葛亮的书法水平还是很高的,至少字迹很大气工整,历史上虽然没有流传下他的真迹,但时人多有评语赞美,被史书所记。

这一世,既然诸葛亮按大哥的思路搞出了初代雕版印刷,也就一事不烦二主了,直接用了诸葛亮本人的字体,作为后来的标准“汉体”印刷字。没必要再去找蔡邕钟繇这些书法家之体了。

83中文网最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