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九章:鹰击长空!未来可期!战略决战!(1 / 3)

作品:《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这一带,这个时节的天气太反复无常了。”

“可不是,大风天,漫天黄沙,遮天蔽日,五十步外都看不清,风吹来一朵云,都能下雨,简直不是人待的地方,要不是这些草原人屡屡侵犯咱们中原,这种鬼地方,简直不是人待的!”

“听说,冬季还特别冷。”

“都别说这些了,反正咱们只是为了消灭北元,这里的疆土,咱们不稀罕,还是说说,该如何应对这说变脸就变脸的该死天气吧,四镇新军,四万多人,可是咱们主力中,打击力最强的一支王牌,若是遇到这种恶劣天气,战斗力直接掉六成!”

……

帅帐率先搭建好。

朱标站在帅帐门内,盯着外面豆大雨滴,噼里啪啦掉落,耳闻身后将领争执讨论。

一时间,一股烦躁情绪,没来由涌上心头。

双手微微捏紧。

深吸一口气,压着心中烦躁。

或许是临近战略决战的缘故吧。

又或是,陌生环境中,天气反复无常,对战局影响巨大的缘故吧。

一路看着四镇新军发挥巨大威力。

他对老四首创这种大规模使用火器的新式军队,有了更深了解。

这不是训练中,能了解的。

毫无疑问。

新式军队十分犀利。

朝中一些,原本坚持,大骑兵作战的将领,经过沿途作战,也改变了看法。

认为全面配置火器的纯步军,战斗力,已经能与大骑兵持平了。

可太依靠火器的弊端,如今也显现出来了。

怪不得老四十分注重新军中,团体配合的拼刺战术,以及严苛到,极尽变态的令行禁止。

遇到大风天,或者如眼前这样的大雨天。

团体配合的拼刺战术。

面对骑兵冲锋,号令不止,便悍不畏死的令行禁止。

都是新军在战场上,赖以生存的筹码。

老四交给朝廷的新军训练细纲,就有关于这方面的反复提醒。

可惜……

首先他们没有足够重视。

其次,朝廷旧军中,尊卑贵贱一些传统糟粕习惯,太难短时间纠正了。

以至于,新军虽然更换了新式装备。

可在拼刺战术的团体配合方面。

令行禁止方面。

做的十分不到位。

连东番陆军第一镇一半都做不到。

也就是说,一旦四镇新军因天气原因,无法发挥火器的威力时。

其冷兵器作战能力,会瞬间倒退回朝廷旧军原有的水平。

若是四镇新军威力能完全发挥。

他有十足信心,凭借四镇新军,在配合十数万精锐旧军,对阵脱古思帖木儿三十万精锐,再加二十万牧民骑兵!

并且战而胜之。

甚至,这段时间内,二叔、蓝玉、沐英、傅友德等人已经研究出一套,新旧军搭配使用,发挥最强战斗力的战术。

可……

若是战争进行时,突然遇到大风天,乃至大雨天。

新军火力优势发挥不出来怎么办?

凭借二十万兵马,能打赢北元五十万兵马吗?

他不确定。

此刻,朱标还不知,在前面等他们的,不是五十万。

而是四十五万精锐,再加二十万牧民骑兵!

总兵力六十五万,将近七十万!

……

越想,刚刚被压下去的烦躁情绪越发翻涌。

朱标强行收敛思绪。

转身。

快步往帅位走去。

听到动静的诸将纷纷息声,视线随着朱标而动。

朱标落座后,环视众人,严肃道:“诸卿刚才的争论,孤都听到了,很好……”

到底都是跟随父皇,风里雨里闯过来,建立大明江山的老将。

虽然连战连捷,又有些故态萌生,变得如同洪武初年那般骄纵。

可毕竟没有被不断的大捷烧昏脑袋。

而且,敏锐意识到,天气变化对四镇新军的影响。

……

“既然我们已经发现了问题,那就要尽快解决问题,谁来说说,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诸将纷纷低头。

这问题不好解决。

四镇新军的问题,大家其实都已经心知肚明了。

改良火器,使之不天气影响,这根本不现实。

训练新军团体配合的拼刺战术,也来不及了。

除了期盼老天爷眷顾大明,在战争进行时,千万别变天,还能做什么?

朱标目睹诸将如此态度,不由微微皱眉,有些失望。

胡惟庸一直暗暗观察。

注意到汤和唇角微动,似乎要提建议,起身,忙抢道:“太子……”

众人循声,看向胡惟庸……

朱标脸上露出一丝笑意,点头道:“胡惟庸,有什么想法,但说无妨。”

“谢太子。”

胡惟庸谢恩后,侃侃而谈道:“改良火器一时半会儿不可能实现,提升新军战斗力也一样,为今之计,我们只能求助于天,如同三国演义中,诸葛孔明借东风一般……”

诸将听到这里,瞧着胡惟庸一副智珠在握的模样,不由撇了撇嘴。

还真把自己当诸葛孔明了?

忘记,怎么被朱老四赶出权力中枢了?

朱标也不由皱眉,“如何借东风?”

胡惟庸见好就收,忙郑重道:“太子,咱们不熟悉这里的天气变化,也无法预测这里的天气如何变化,但这片草原上的老牧民肯定知道……”

哪有什么借东风。

别说这本是杜撰。

即便是真的,那也只是诸葛孔明会观察天象罢了。

预判了天气变化。

巧妙运用天气变化罢了。

他们没来过捕鱼儿海这片疆域。

不懂这里天气变化的规律。

正所谓老马识途。

草原上那些放牧的老牧民肯定了解。

朱标脸上露出笑容,满意点头,随即吩咐:“蓝玉,马上派兵,在周围搜寻牧民!”

虽然脱古思帖木儿撤退了周围部落。

但还有很多落单的。

想找几个老牧民,并不难。

为今之计,这也是最好的办法了。

……

于此同时。

和林却是艳阳高照。

经过偏师随军匠人以及民夫的努力,终于拼凑起了将近八千辆马车。

偏师如今只剩十一万兵力。

要在和林留一万。

十万人奔袭捕鱼儿海。

其中将近五万人会骑马。

余下的八千辆马车,每辆马车乘坐六七人。

八千辆马车,横亘在和林东门。

被朱棣强制要求,随军行动的蒙古贵族,都没想到,他们和林,能集结起如此多的马车。

更没见过如此壮观的场面!

纷纷惊讶低语。

“中原的史书中,描写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总喜欢用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以前读到这里没什么感觉,没想到,万乘如此壮观!”

“这还是很多马车被破坏了!”

……

贵族们议论着,眼神余光,悄悄看向朱棣。

用马车投射步兵?

这种方式,恐怕也只有明四皇子能想出来吧?

可以预料。

未来,若是中原再对草原用兵。

步军装上车轮这等战术,一定会被频繁运用。

步军装上车轮子后,虽然还是没骑兵快。

可也会把他们游牧民族的机动优势,很大程度削弱。

要知道,他们也不能光军队跑。

以往和中原军队交战,打不过就跑,跑的过程中,还得带上部落民众,以及牛羊。

……

另一侧。

“四哥,我真的不能跟你一起去捕鱼儿海吗?”朱橚苦恼看着朱棣。

他真的不想留在和林。

和林已经没有战争了。

而且,跟在四哥身边,才能学到东西啊!

朱棣没好气瞪了眼朱橚,提醒道:“驻守和林期间,你要给我老老实实配合丘指挥使。”

虽然他把和林城内,有号召力的精英层都带走了。

和林很大程度,就是一盘散沙。

但也不能懈怠。

他偏师中,能承担镇守和林这个重任的,除了他、泰山,也就剩丘老二和朱老三了。

思来想去,丘老二最合适。

可大辽河卫这支精锐,他必须带走。

所以,只能抽调一支藩王卫留下来。

丘二哥指挥一支藩王卫,有指挥不动的可能。

所以,就得把老五留下来。

这是他的嫡亲胞弟。

代表他,也代表老朱家皇族,足够震慑藩王卫。

且老五和丘福之前就有合作。

虽然老五为了救援他,着急之下,对丘老二拔刀了。

可毕竟那种情况,老五也没做出不理智的行为。

让他们配合镇守和林最合适。

“噢。”朱橚不情愿应了声,也知道,他最合适。

朱棣拍拍朱橚肩膀,转向丘福,“和林就交给丘指挥使了,对于丘指挥使的能力,我足够信任,不过临走前,还有些话要提醒丘指挥使,约束好留下的藩王卫,我给你陛下的御赐金牌,就是给伱先斩后奏的权力,对待留下来,协助你们的民夫也一样……”

此番奔袭,民夫不再随军行动了。

全都配发缴获的武器,协助丘二哥镇守和林。

至于大军行动的粮草问题,全都用他们带来的米,换成了草原的肉干,便于携带。

无论是民夫,还是藩王卫,都良莠不齐。

尤其是作为胜利者,留下这批人,没有陆军第一镇的素质。

他特别担心,民夫和藩王卫将士耀武扬威,欺辱和林城内的百姓。

甚至有些手脚不干净,行奸淫掳掠,偷鸡摸狗之事。

这是很有可能的!

“我们发动战争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寻求和平,甚至将来,真正有效的统御这里,把整个北方辽阔疆域,全都纳入我们的统治,使北方之民,尽数同化成为我们的百姓……”

朱棣压低声音,严肃道:“所以,战争结束,任何给朝廷抹黑的行为,都不准发生,等我们走后,你们亲自向留下的藩王卫和民夫宣读军纪,先把规矩告诉他们,一旦犯了,也不要因为他们是大明百姓,就帮亲不帮理,你们两人,必须做到公平公正,谁明知故犯,就给我把人拉到城内,当着城内百姓的面,把头砍了!”

……

朱棣眼中寒芒一闪而逝。

他绝不容许一些臭老鼠屎,坏了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