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四章:扩军消息抵京!(1 / 4)

作品:《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宜兰。

东番东北部,鸡笼屿西南。

西北以雪山山脉山麓带为界,西南为中央山脉北段山麓,面积约为330平方公里。

有宜兰溪冲击而成的宜兰平原。

宜兰平原是东番,燕藩势力,除鸡笼屿,着重开发的第二区域。

福建商贾豪强的造船厂便设置在宜兰。

午后。

宜兰港。

早已收到消息的海商纷纷等在港口,翘首以盼。

十数艘海军战船靠近时。

“来了!王爷来了。”

商贾豪强纷纷议论着,往码头走去。

第一艘战船率先抵达码头。

一队队陆军将士,背着来福铳,率先从战船下来。

“老孙,你家小子!”

“老孙啊,听说王爷要扩编新军了,你家小子,这回怕是要挪一挪位置了。”

……

孙元楚率领兄弟们,从商贾身边严肃经过,控制码头。

引得周围豪强商贾,纷纷羡慕看向孙元楚父亲,孙之洞。

在众人议论中。

后续战船相继抵达。

朱棣带着海陆军以及鸡笼屿文官,从战船上下来。

孙之洞等人,顿时精神一震,忙快步又迎上去一些,齐齐参拜:“拜见王爷!王爷千岁千岁千千岁!”

朱棣含笑来到众人面前,扶起为首的孙之洞。

冲一群商贾豪强含笑拱手,“此前,多谢诸位带着自家海船,北上河北,接应我和陆军第一镇的兄弟们……”

这群商贾豪强,对他的态度很不错。

他也愿意给足对方面子,以及燕藩治下,商人应有的地位和待遇。

当然,前提是,他们必须坚定不移的搞雇工身股制。

商人和政治人物合作。

要么为政治人物提供利益。

要么按照政治人物的政治理念去做事。

他不需要他们的钱。

但他们必须按照他的理念去做事。

若是办不到,作为一个合格的上位者,无论是谁,他翻脸都会毫不留情。

众人寒暄几句。

孙之洞做一请的手势,“王爷,草民带王爷去参观我们宜兰造船厂……”

朱棣看看孙之洞。

再看看其他商贾豪强。

宜兰造船厂,沈家出资最多。

不过,这段时间,沈至回老家了。

他临行前,曾和父皇提议,南巡途径沈家时,去看看。

父皇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沈至把这个消息带回沈家,顺便帮着沈家大房、二房做迎接父皇南巡的准备。

形式主义嘛。

下面人搞一搞也是求个心安。

只要不过分了。

只要形式没有大于实干,他并不反对,也并不厌恶。

无他。

人性使然。

无论如何都禁止不掉。

与其如此,还不如给下面人画下一些规则、范围,哪些能搞形式,哪些不能搞。

朱棣向后,冲李琪招了招手。

李琪忙走来。

朱棣拍着李琪肩膀,对一群商贾豪强介绍道:“他叫李琪,身份你们肯定已经打听清楚了,接下来,宜兰会单独立县……”

经过初期迁民开垦。

宜兰已经拥有百姓万余名,随着北元俘虏加速向这边转运,以及宜兰造船厂投入使用。

宜兰建立县府,已经势在必行了。

李琪资质中平。

他不敢让李琪去做开创性的事情。

宜兰前期的底子已经打好了,李琪只要在宜兰,按照原有的计划按部就班执行就可以。

只要他肯好好实干磨练三四年。

即便资质中平,能力肯定也会增加。

一个人后天的努力,其实比先天更重要。

进忠的资质也就是一个中人之姿。

可看看这些年,累得一身虚胖肥肉掉膘,体型精干的同时,能力也蹭蹭增长。

“拜见李县令!”孙之洞等人忙给李琪行礼。

这可是韩国公的长子。

公主的驸马。

王爷妹夫!

李琪忙回礼,“各位不必如此,往后,还望各位能与宜兰县府通力合作,我们一起把宜兰建设好。”

离开时,父亲就千叮咛万嘱咐。

到了宜兰,收起韩国公长子、驸马、燕王妹夫这些根本不是自己挣来的尊荣身份。

踏踏实实,四哥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尽最大可能,把四哥交代的事情做好。

其实,父亲这番叮嘱,完全就是多余。

他怎么敢在四哥面前不老实!

说实话,他连太子都不怎么害怕,放眼整个大明,就怕两人。

一个是皇帝,一个就是四哥燕王。

朱棣见双方认识了,笑道:“我们边走边说……”

随即,自顾自往前走去。

孙之洞等人忙跟上。

朱棣看着拘谨的孙之洞,又看看商贾,笑道:“伱们把孙东家推出来什么目的,我知道,其实大可不必,在咱们东番,你们不需要和官员拉关系套近乎,只要你们按照东番的规矩办事,没人会难为你,该给你们的优待条件,一样不少,但不会给你们开的口子,半寸也不会开,你们也千万不要把中原那套官商勾结给我带到东番……”

一群商贾豪强顿时尴尬笑着,连连点头。

东番的规矩,大家当然清楚了。

王爷来到东番时,就对他们说了,在东番经商,贿赂官员,不光官员倒霉,他们这些商人也要倒霉,抄家灭族都是轻的。

同时也告诉他们。

让他们搞雇工身股制,就是让他们面对官员的威逼利诱,敲诈勒索,有底气说不!

因为官员的索贿行为。

损害的不光是他们一家一姓的利益。

更是商行内,许许多多拥有身股雇工的利益。

东番官员若是巧取豪夺,他们能团结数百,乃至上千人对抗!

……

还别说,其实真是这个理。

大伙儿现在为什么支持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

就是看明白了,乡土村社农民成为一个个共同利益团体,雇工身股制商人和雇工成为一个个利益团体。

能有效遏制官权的肆无忌惮。

单独的一家一姓,拥有庞大财富,心惊胆战,担心突然间,被按个罪名,被权力把财富夺走,同时,家族灭亡。

可和雇工联系在一起。

数百人,上千人,那就完全不同了。

官权也得忌惮!

原本,只有来自上面制约的官权,同时也受到商号、乡土村社的制约。

肯定也免不了官员吃拿卡要这种事。

至少,官员不敢直接吃干股,更不敢巧取豪夺了。

……

朱棣只是不想这群人,继续把中原几千年为生存,延续下来的糟粕风气,再通过迁民带到他治下。

简单敲打一下,转移话题,询问:“说说你们的困难,我难得来一次,你们的困难说给李琪他们,或许一时半会儿给你们解决不了,到不是说他们一定懒政怠政,而是他们的权限,以及可动用的资源没有我多,我一句话能帮你们解决的困难,他们可能要层层上报,多个机构相互合作,才能帮你们解决……”

朱棣说的很坦诚。

孙之洞等人听的也十分舒坦。

朱棣话落,孙之洞在一群同仁不停眼神示意下,小心翼翼开口:“王爷,我们还真有点困难,主要是人手……”

鸡笼屿造船厂帮他们培训了一批造船技术性匠人。

可造船不是光有技术性匠人就行了。

还要有很多干体力活的小工。

“缺口有多大?”朱棣询问。

“三千多人!”

朱棣见一群商贾豪强满脸窘迫,笑笑。

他们能从中原挖一批有造船经验,以及有手艺的匠人。

可他们也不敢瞒着朝廷,大规模迁徙数千人。

朱棣略微沉吟,说道:“这样吧,你们派出海船和海军一起行动,去河北转运北元俘虏,每一万人我给你们一千青壮,当然,前期的三千青壮你们可以直接投入造船厂,但你们得给我保证,接下来,继续转运三万俘虏……”

孙之洞等人连连激动点头。

这算什么事啊。

大家现在经常往金陵贩运香料,并且陛下特批的金陵商号已经开张,海船往来金陵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