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章:朱标喊出战争之声!(1 / 3)

作品:《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

蓝玉不远千里,从北境边疆地区,风尘仆仆,不辞辛劳赶回来。

第一时间去了东宫。

连太子朱标的面都没见上,又径直前往诏狱。

从诏狱出来后,竟然躲到府中,闭门不出?

所有人都被蓝玉的行动搞迷糊了。

……

朱紫巷。

胡惟庸、吕本同乘一辆擦拭锃光瓦亮的燕华新式马车,从城外回来,驶入朱紫巷。

马车内。

沈家姑爷顾学文,乖巧顺从的坐在角落,双手放在膝盖上。

在吕本和胡惟庸面前,大气都不敢喘。

当初,燕王朱棣履任福建建安县令时,他和侄子沈至一起随行。

当时,瞧着朱棣被福建军政双方冷落。

并且还有倭患来袭。

他就认定,燕王朱棣在福建搞不出什么名堂。

而朱棣对他们所描绘的所谓两个理念、两个主张,他也十分反感。

于是就在抵达建安的第二天,悄悄离开,北上金陵。

刚开始,在金陵也没混出什么名堂。

沈家姑爷的身份,在江浙、南方等地区,影响力是不小。

可在金陵这种地方。

沈家姑爷,什么都不算!

金陵的七品芝麻官,都没把他当回事。

很是潦倒窘迫几年,才找机会,搭上了纨绔子弟胡大虎和吕兆,慢慢进入胡惟庸和吕本的法眼。

刚开始,他帮着胡惟庸打理胡氏商行。

他虽然是个读书人。

可做沈家姑爷这么些年,耳濡目染也学到了不少营商技巧。

因此,在胡氏商行干了一段时间,表现出色很快得到胡惟庸的青睐。

地位渐渐升高。

胡惟庸到底是前宰相。

即便十几年前就被朱四郎赶出朝堂。

可人脉网络还在。

他因受胡惟庸赏识,总算在这金陵城有些地位了。

洪武二十七年。

他曾受胡惟庸指派,秘密前往福建,鼓动福建一些,被压制,无法伸张,志同道合的同仁,搞牙行。

准备搞垮朱四郎的福建模式。

原本他信誓旦旦。

认为必成。

可最终,策动起来的人,竟然被福建官方、商人、工人、农民、读书人集体抵制。

最终,狼狈至极逃回金陵。

原以为没有完成任务,会被胡相冷落。

没想到,胡相宽宏雅量,依然重用他。

随着燕华的技术被盗取盗用。

胡相和吕大人也想借助燕华技术,开办工厂。

可又不想亲自出面。

需要一个白手套角色。

于是,就相中了他。

现在,他已经是直隶境内,十分有名的工厂主了!

名下有十座工厂,依托金陵工业区廉价铁建立的手摇缝纫机工厂、燕华第一代畜力联合收割机工厂、海贸所需竹篾编织工厂、麻袋编织工厂等等。

总计雇员两千七百人!

金陵最大工厂主!

因为规模原因,还得到太子召见。

……

他承认,当初看走眼了。

他现在这点规模,和沈家三房,侄子沈至在燕京的工厂相比,根本什么都不是。

据周庄岳丈家传来的消息。

沈至麾下,光一个钟表工厂,就有一千五百人!

而且,人家的技术含量,他更是没法儿与之相比。

同时,他就是个白手套,明面上的十家工厂,百分之八十的股份,都是胡家吕家的。

剩下还有百分之八的股份,按照胡吕两家的安排,分润给金陵城内一些权贵大人物们。

而他这个明面上,直隶最大工厂主。

其实只有百分之十二的股份罢了。

可那又如何!

沈至有他有钱吗?

那种雇工身股制的商业模式,沈至要把很大一部分利润分红给卑贱的工人。

而且还不能压榨那些卑贱工人。

恐怕,最终落在沈至手里的利润,还没有他多吧?

若说,沈至能让他羡慕的,也就只有一点。

沈至和朱四郎的关系十分好。

据说,沈至家的大小子,也被安排到燕华陆军服役,不久前,大舅哥、二舅哥写信来提及。

这小子,在攻打陈朝中,勇立战功,已经升任燕华陆军最低一级的副棚正官。

沈至明显想要他家大小子,往燕华军界发展。

可按照燕华的规定。

商人子弟,如果进入军政两界,军人在升任队官后,就必须和本家分家。

军政界的子女,如果从商,也必须和本家分家。

并且,还要在燕华新成立的纪律督查部进行登记备案。

这个新成立的纪律督查部,会时时刻刻,重点关注这些人的行为。

可以说,沈至家大小子,即便优秀,他的军旅生涯,别说和燕华那些军人后代相比,就是与普通百姓子弟相比,都要困难。

每一次升迁。

都要接受纪律督查部,用放大镜式督查审核。

分家更狠。

燕华的分家,可不像中原那些世家大族。

分大房、二房、三房……

在分家时,也会有主从关系。

燕华的分家,那是真正分!

就好似沈至家大小子。

将来如果升到管带级别,还想继续在军旅中,就必须分家。

并且,燕华纪律督察处会介入监督。

分家后,祖先祠堂都得另立。

沈至家大小子立的祖先祠堂,和沈至留在民间这一脉是平等的。

大家族,祖先祠堂,就是维系亲情最重要的纽带。

可沈家大小子,在沈至死后,都不需要,也不能回本家祭祀祖先祠堂。

总之,纪律监督处用放大镜监督,以及分家。

再配合燕华那些得到政经权力的diao民监督。

即便沈至家大小子将来在军界中出人头地,也无法予以,沈至其他后代什么帮助。

当然,即便如此。

他也羡慕。

他认为,就像燕华放开工商业主子女进入军政两界。

朝廷就应该效仿嘛!

对待燕华,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嘛!

不过,这种事情,他没资格议论,现在焦头烂额,也没有精力去推动。

一年前,朱皇帝短暂回朝后。

一道命令下达。

福建商人,带着雄厚的资本、技术、得到燕华教授的完善工业管理技术,如同一群恶狼般,红着眼睛冲出福建。

率先在革新派主政的地盘扎根。

开办雇工身股制工厂。

廉价且质量好的各类产品,对他们这些私营工厂主,很快就造成了剧烈冲击。

早些时候,朱皇帝下达这道皇命时,说实话,他们根本不在意。

他们和福建商贾,使用的都是同一代技术。

也就是燕华第一代,落后技术!

他们通过大量分析,判断,技术相同的情况下,福建商人搞雇工身股制工厂,人工成本比他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