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四章 T10001(1 / 2)

作品:《重回高考前,我在科学圈火爆了

吴桐目前的权限极高,机密资料库已经对她开放权限,便于她查阅所需要的资料,如果需要额外资料,还可以吩咐出去,有专业资料员帮她收集汇聚。

吴桐查阅着碳纤维这个板块的资料,国内上个世纪75年,在国际氛围严峻,技术严密封锁的恶劣情形下,但是当时的技术先贤们,就已经有了一定技术突破,完成了从无到有的重大跨步。

只是随着改革开放,国内风气崇尚向外,很多人对西方技术的盲目崇拜,在对面成熟产品的冲击下,国内碳纤维领域,可以说二十余年没有新的进展。

后来,国内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也在努力做着变革。

从2000年,进入新世纪开始开始,国内碳纤维技术开始转向技术多元化发展,放弃了原来的硝酸法原丝制造技术。

科研工作者采用以二甲基亚砜为溶剂的一步法湿法纺丝技术获得成功,利用自主技术研制的少数国产T700碳纤维产品慢慢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国内碳纤维需求量的日益增长,碳纤维已被列为国家化纤行业重点扶持。2005年全球碳纤维市场仅为9亿美元,而预期2013年就可达到100亿美元,十年后,2023年以后有望达到400亿美元,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应用也将进入全新的时代。

碳纤维产业化采取自主开发和引进相结合的道路,现在才基本实现了相当于隔壁小日子T300的国产碳纤维规模生产线,只有极少数的一些企业形成了T700以上水平的百吨生产线。

是技术的革新,不是那么容易。如果是T700碳纤维材料能够满足国内普通商业,或者一些非重点需求的使用,但是想要上战机,想要战机达到更高机动性能,碳纤维材料性能还要更上一层楼,目前的T700和刚刚3K的工艺,俨然是不够的。

碳纤维单根直径超细微,单根不足5微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十到五十分之一,强度却是铝合金的4倍以上,是钢的7-9倍。

国际上已经有了更先进的T800,12K,24K,甚至48K的技术,国内的技术和生产设备,都还有长足进步空间。

吴桐迅速学习研究,吸收着特殊调取过来的碳纤维领域的资料,迅速地理解、掌握,并且记录下她在研究过程中,新的知识与旧有储备碰撞,产生的片段灵感火花。

等吴桐将整个碳纤维板块目前的基础梳理完全,新的研究方向,比她预期的更顺利呈现在她的眼前。吴桐自然没有犹豫,抓住这丝灵感的曙光,开始推演起来,将大方向拟定出来。

有了明确的大方向做依据脉络,在数学功底更上一层楼后,吴桐建立起数学模型,更加的游刃有余,依凭数学模型的周密,新型碳纤维制造,以及与之进行复合材料的细节,逐渐被填充趋向于圆满着。

吴桐并没有寻求简易,直接在T700的工艺上进行推陈出新,这样是能快速做出一定突破,但是也有相应地局限性。想要一时得到更好性能的材料,吴桐还是不厌其烦从碳纤维最根本的组成开始走起。

碳纤维主要由碳元素组成,吴桐在纳米尺度上,改善了碳纤维的微结构,重新界定其石墨微晶结构沿纤维轴择优取向,微晶尺寸、以及沿纤维轴方向的强度和模量,增强了碳纤维单丝可拉伸曲线,这是短纤维到长纤维的技术突破象征,也是高能纤维产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