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精工计划(二合一)(2 / 2)

作品:《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带队的是一名看上去四十来岁、看上去文质彬彬的微胖中年工程师,叫韩有德。

在听过了常浩南关于新磨削设备的完整设想之后,他稍稍愣了大概一秒钟时间。

然后几乎是下意识地说出了一个有些晦涩难懂的外文短语。

常浩南没听懂,但总之不是英语。

好在对方很快就反应了过来,从桌上拿起一支削好的铅笔,直接开始在一张绘图纸上面画了起来。

相比于抽象派的常浩南,韩有德的画功显然要好上很多,尽管是连尺规都没用的示意图,但仍然横平竖直,十分规整。

“常……”

“常浩南。”

有人恰到好处地提醒了一句。

“常浩南同志描述的这个设备,我十几年前在东德进修的时候就接触过,德语直接翻译过来的话,叫做流体磨料加工,或者磨粒流加工。”

韩有德在说话的同时,手上的动作也没有停,几分钟左右的功夫,一部机器的大概形貌就跃然纸上。

“这种磨削方式的原理不难,设备也很简单,除了夹具需要根据待加工的零件进行订制以外,差不多给我四到五天时间就能完成其它部分的设计。”

常浩南法师自己听到了不止一个倒吸凉气的声音——

也包括他自己的。

“这么快?”

类似的问题一般都是别人向他确认,只不过现在风水轮流转,轮到他问出口了。

主要这个效率确实有点太夸张了。

“因为这个磨粒流加工方式其实不算什么新技术了,就机床本身而言几乎是最简单的一类,没有高速转动部件也没有高压部件,甚至都不需要有什么设计,就算把我在东德看到的那个设备抄过来,再用二十年都不会落后。”

韩有德把铅笔随手扔在桌子上:

“这个工艺真正的难点在于磨料配比和控制系统的设计上,这么好的思路,在国外一直都得不到广泛应用,国内连知道的人都很少,就是因为这个。”

“由于软性磨料的先天缺陷,所以几乎要针对每一种不同的工件专门进行设计,我在东德看到的那台机器是用来加工一个高压共轨管,设备随便我们看,但磨料配方是绝密,据说他们花了差不多两年时间才找到适合那个零件的最优解。”

“没关系,这部分工作是常工最擅长的。”

旁边有个人插了一句嘴。

“这么看的话,我觉得这个工艺还真挺有戏。”

“……”

听到周围人的言语,韩有德抬起头看了一眼旁边的常浩南。

不过他也并没有说什么,只是平淡地点了点头:

“无论如何,能在之前没见过磨粒流设备的情况下想出这个思路,怎么说都很不容易了。”

“开工吧。”

……

虽说项目主体是410厂和盛京第一机床厂,但这两家显然没有足够的条件让常浩南去做数值模拟。

好在601那边目前的工作重点已经转到了十一号工程上,计算中心主要负责跟俄方专家一起对苏27的设计资料进行电子化,暂时并没有什么大计算量的工作需要做。

所以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回601所借用了几台工作站,还有包括林示宽在内的三个人。

虽然离散元法在理论基础和计算思路方面跟连续有限元法存在较大差别,但数值模拟终究是个万变不离其宗的事情,本来就有基础的几个人并没有让常浩南耗费太多粉笔和口舌,就大概理解了各自所要完成的工作。

尤其林示宽,最近几个月就像突然开了窍一样,进步速度飞快。

刚见面的时候的时候,连对着纸质资料电子化都做不太明白,而现在他已经能举一反三地提出一些自己的理解了。

在领取了自己的任务之后,姚梦娜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找上了常浩南:

“师弟,我觉得这个接触判断问题只需要进行一个邻居搜索再做相交检测就可以了,好像不需要你安排的那么长时间啊?”

“如果就事论事的话,确实如此,涡喷14上面的气膜孔是圆孔,流道非常简单,网格构建和边界条件的选取也就容易,计算量也不大。”

常浩南此时已经打开工作站,正在按照早就写好的思路验证算法:

“但我还有一些更进一步的想法。”

“之前机床厂那个韩工说的没错,软性磨料需要对每一种工件单独设计,这对于咱们来说不难实现,但大部分的企业工程师理论功底一般,不能指望他们从头开始去学离散元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编程。”

“所以,我准备参照之前做CFD时候的思路,开发一个使用起来相对容易的三维颗粒离散元仿真软件,这个工艺的应用潜力很大,只有把学习门槛拉低,才能让更多的生产厂家从中获益。”

听到这个回答,姚梦娜红唇微动,但没能发出任何声音,只是怔怔地看了一会常浩南的侧脸。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她就很喜欢从这个角度偷看对方。

明明是自己的师弟,但不仅科研能力更强,甚至思考事情所站的高度都不一样。

“唉……”

一小会之后,姚梦娜轻叹了一口气,神情复杂地转身离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