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973计划(2 / 2)

作品:《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还有这回事?”

这个话题果然勾起了宋建的兴趣,他一边坐直身子一边用询问的眼神看向旁边的丁高恒。

显然,他也并未从后者口中听说过精工计划的相关内容。

从因小见大的角度来看,个人关系相当不错的宋建和丁高恒二人,竟然都不清楚对方所在部门下面的重点项目情况如何,这显然是条框分隔带来的诸多不利结果之一,也是后续需要优化的部分。

“确实有这么回事,当时这个项目还是我专门要求加急审批的。”

丁高恒点了点头,表示这件事情自己也知道,随后又露出有些无奈的表情回答道:

“不过今天出来之前你一直神神秘秘的没和我说过你们国家科委有什么重点基础科学研究计划,我们科工委同时进行的项目和计划成千上万,怎么能知道你想听这个?”

“……”

一番条理清晰的解释让宋建只好悻悻收回了有些怪罪的目光,重新看向常浩南:

“那么,小常同志,不知道你准备怎么把这个精工计划和我们国家科委正在筹备的973计划联系到一起?”

如果面前坐着的是个其他人,那宋建甚至根本不会问这个问题。

因为答案无非是把原本的研究内容重新修改一下,同时加入两边。

并没有什么规定是禁止这么做的,只要最后能分别交出足够多的成果,哪怕同一个人在相同研究领域内再多加入几个项目也无所谓。

但是从宋建对常浩南有限的了解之中,能看出后者是一个思路相当灵活的人,否则也不会把原本只是个普通合作的对欧谈判搞成现在这个样子。

所以他相当期待对方的回答。

而常浩南也并没有让他失望。

“精工计划本身,是一个主要着眼于应用技术层面的东西,目前形成的两个主要成果,一个是我和盛京第一机床厂韩有德同志主要负责完成的软性磨料抛光机,另一个是后来由另一家计划参与单位华联重科搞出来的新型铣刨合一合金刀头,严格来说,从性质上不能算作基础科学研究,不太适合直接加入973计划。”

“不过,同一领域内的科学与技术本来就是一体两面,精工计划可以作为一个提炼科学问题的渠道,也可以作为一个输出技术成果的窗口,比如我们在研究新型机床的过程中,发现国产机床的精度之所以不如进口设备,除了老生常谈的材料问题,或者准确来说,材料加工工艺问题以外,更大的问题反而在设计方面。”

“设计领域?”

宋建和丁高恒对视了一眼。

两个人都是搞导弹出身,并非这方面的专业人士,因此一起摆出了准备洗耳恭听的架势。

“设计当然是一个很宽的范围,我国在其中一部分领域,比如飞机的气动设计层面上并不算落后,甚至能跟欧美发达国家平起平坐,但是在结构设计领域,尤其是重型或者高精度装备的结构设计领域,还存在很明显的差距。”

当谈起技术问题的时候,常浩南又逐渐进入了状态:

“还是拿我们之前研究过的机床来举例,发现最明显的两个问题就是床身和主轴在工作过程中的振动和应力超标,导致产品精度和机床寿命均远不如设计预期。”

“但经过拆卸检查之后,发现这两个部分的制造精度并没有超过设计允许公差,甚至后来又找国外公司订购了更高精度标准的同型号零部件,结果仍然没有起色,最终经过我们对于机床工作状态下受力情况的模拟还原,发现是机床结构件的总体设计就存在问题。”

“现在国外一流的机床设计公司都已经开始采用数值计算手段开展静力学和动力学分析,以及使用多体拓扑方法对高精度机床进行结构设计和优化,但国内的相关理论研究都还处在起步,甚至是空白的阶段,而这,就可以作为973计划的重点研究方向了,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重大装备与重大工程中的基础科学问题’,不知道……宋主任觉得如何?”

常浩南一大段话说完,就注意到宋建给他当场表演了一个瞳孔剧震。

实际上,前面那些跟机床有关的内容确实是他自己这段时间总结归纳的,但后面对于研究方向的总结却直接抄了前世973计划第二阶段的命名……

但是不要紧,殊途同归嘛。

这次还是丁高恒率先反应了过来:

“小常啊,虽然我对你刚刚提到的这个领域了解不多,但这个采用数值计算手段开展静力学和动力学分析,还有使用多体拓扑方法进行结构优化,是不是……你比较擅长的部分啊?”

常浩南露出一个微笑,同时有些不好意思地搓了搓手:

“不才确实在这个方面小有涉猎,也取得过一些研究成果,比如对歼8C机翼结构和涡喷14高压压气机结构的设计改进……”

宋建的瞳孔震得更加剧烈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