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理论结合实际(2 / 2)

作品:《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结果竟然当场就出了结果?

“只要我们换个测试方式,这两个算法就原形毕露了。”

常浩南活动了一下身体,开始着手建立一个新的数学模型。

Min f(r,n)=-∏(i=1,m)R(ni)

. g1(r,n),g2(r,n),g3(r,n)

0≤ri≤1,ni∈Z+,1≤i≤m……

尽管没有任何背景,只有几个宽泛的数学公式,但三人不愧是燕大选出来参加国际比赛的人,其中的菅飞昂还是很快看出了这个模型所对应的实际问题:

“这应该是一个串联系统的可靠性冗余计算?”

常浩南甚至连各个符号所表示的物理量注释都还没写,这样还能被看出来,一方面说明他脑子确实转得快,另一方面也说明过去应该没少刷题。

物理不是纯数学,再聪明的人,遇到之前完全没接触过的物理问题,也不可能一眼看穿的。

“没错,不过不要小看这种简单的串联系统。”

既然他们已经看懂,常浩南也乐得省去解释的麻烦,在运行第一个算法开始优化之后,点了点头回答道:

“有很多复杂设备,比如燃气轮机或者内燃机的过保护系统,就对应这个模型,如何在不影响系统安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榨取设备潜力,压缩冗余度,就成了工程师们的优化目标。”

“在过去,这件事情一般只能靠经验来完成,所以像是西门子、三菱重工、通用电气、安萨尔多这些巨头,入行时间早,积累的数据和经验更丰富,哪怕是拿着同样技术水平的硬件设备,他们的机组性能指标也要好得多,这给他们带来了更多客户,反过来又提供了更多反馈的数据,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在这套模式下,后来的人永远也不可能超过他们。”

“但是随着我们这些算法工程师的努力,这类控制问题近些年开始逐渐脱离纯经验范畴,可以获得一些理论方面的指导,让控制系统的开发效率加快,也就给了我们这些没赶上工业革命的国家后来居上的可能。”

实际上,常浩南所说的,正是他过去一年中已经在做的事情——

不仅仅是通过他的超前眼光,而且还通过技术手段来提高科研效率,让有限的经费发挥出比别人更大的作用。

而在听过这一番话之后,旁边的三个人竟同时一怔,然后露出了不同,但都明显是在思考的表情。

90年代末期,国内的计算机专业倒是也红火过几年功夫,不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段时间计科专业的火热有相当的盲目性,90年代初真正的先发红利期早就已经过去,而计算机产业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

结果这几届学生毕业之后正好赶上互联网泡沫崩盘,遭遇几乎类似于21世纪初听了“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的鬼话去学生物的那批人。

除了少数大佬之外,大多数人根本熬不到十几年后的产业爆发,早就转行了。

这种背景下进入学校,哪怕是燕大这种等级学校的本科生其实未必知道自己学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很多人只是单纯地习惯了努力学习,或者是根本不用努力学习就考了个很高的分数,然后顺势选了分数线最高的专业。

毕竟哪怕到了二十多年后的信息时代,高考考生对于大学专业的了解程度依然低到足以让高考报名和职业规划成为一个独立行业,更别提现在。

三个人其实也不过是大二的本科生,在此之前还并没有认真地考虑过所学所用之类的问题。

现在听常浩南这么一说,才第一次真切地有了些感受。

几人说话的功夫,电脑上正在运行的优化算法也到了尾声。

不过跟前面几次不同,并不是真正输出了什么东西。

“已经不用继续下去了。”

常浩南中止了程序运行并打开日志文件,很快找到了症结所在:

“处理约束的办法有问题,所以没办法收敛,再怎么跑也不会输出有效解。”

三脸震惊.jpg

“你们看,这两个函数虽然不能算作弊,但其实也是钻了赛制的空子,第一名的算法只适用于可分量的竞赛验证函数,根本不能叫通用优化算法,几乎不具备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名的稍好一些,但要计算拉丁方,不适用于参数太多的情况,也有很大的限制,换句话说,前两名都是完全为了比赛而生的应试算法。”

常浩南分析道:

“当然,从参赛的角度上,通用算法并不比它们高贵,但就我个人而言,还是希望算法学的发展能够更加贴近实际的应用层面,而且……”

说到这里时,他犹豫了一下,因为后面的内容确实完全是他的推论,不过最后还是讲了出来:

“而且根据你们的描述,我估计这一届比赛可能会针对这种行为增加一些限制,比如在测试流程里面加上一个标准以外的模型或者函数。”

“……”

总之,当天晚上,常浩南又成了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的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