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贵航的新型教练机(2 / 2)

作品:《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新型号立项这种事情,就不是咱们科工委自己能拍板的了,所以梁卓平那边给他们回复的建议是最好能再拿出更完善一些的设计,尤其是对于飞机的具体性能,要有一个更具体的预期,让客户意识到自己对于这种新飞机的需求。”

常浩南从里面拿出并不算厚的两叠资料,迅速翻阅了一遍。

大体思路确实跟他今年年初时候说的差不多。

先上个技术比较保守的版本,后面再慢慢改。

但又不是简单复刻了一遍。

还加入了一些他当时没有提到过的细节。

比如对机翼外缘进行了额外的减阻处理,完全取消了腹鳍,换装更大面积的垂尾,还在机背部分增加了一个长条状的油箱。

总之可以看出主观能动性还是很强的。

只是在画饼技术上确实还欠缺一些火候,对于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大边条翼和DSI进气道这几个关键核心技术的优势论证不太到位。

当然这也不能怪贵航那边。

他们之前压根就没有过给新型号立项的经验,歼教7还是从蓉城转过去的。

能在这段时间里把设计方案给做明白,实际上已经超出预期了。

“这个飞机么……潜力当然是够的,而且之前我和飞行员交流的时候,他们也确实反馈说我军严重缺乏合适的高级教练机,歼教7那个飞机我还坐着上天飞过一次,别的不说,那个视野就非常糟糕。”

常浩南当初帮贵航搞这个型号,一来是军队确实有高级教练机的需求,二来也是想着帮条件最艰苦的贵航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前世的贵航虽然最终勉强苟到了新世纪,但其中苦涩不足为外人道也……

把贵航直接从大山里面搬出来当然算是个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

但当年搞三线建设的时候,是人家当地老乡支持着航空系统把几家制造厂和研究所给拉扯起来,现在你直接拍拍屁股走人,实在不是个事。

一个成规模的航空制造企业,对于经济水平并不发达的黔省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资源。

“贵航那边的意思是,想要在近期把这个型号的相关技术资料带到京城来,找专家帮忙细化一下设计方案,我想来想去,觉得还是伱在这个方面比较擅长。”

见到常浩南看完了资料,丁高恒便继续开口道:

“但我看你前段时间应该是一直在忙你那个项目组的事情,所以就没让梁卓平直接联系你,先压在我手里了,今天正好赶上开会才又想起来。”

“这件事情,根据你的时间表来好了,等你忙过这一阵,什么时候有时间了,再通知他们过来。”

“还真不用等太长时间。”

常浩南把手边弄散开的资料归拢到一起,重新装回档案袋里:

“我们那个软件的基础框架再有半个月左右基本上就能搞定,虽然后面还有一大堆收尾工作要做,但基本功能,尤其是力热耦合这块的基本功能是具备了的,正好我还想着找个什么项目来搞个应用测试,他们过来反而给我省事了。”

“那我让他们月末过来?”

丁高恒倒是没有对这个时间节点表现出太多惊讶。

一方面他在这方面的抗性已经比较高了,另一方面也是对于现代商用软件编写的复杂程度缺乏直观的认识。

要知道李杰在亲眼看到项目组的工作效率之后,直接杀到京航大学,以曙光集团董事长的位置做条件,希望常浩南能把他的那套并行模块化程序开发方式分享出来。

紧接着在花了半个小时详细听过后者的工作模式之后大受打击并光速离开……

“不用月末,再过一周左右就行,不是什么复杂的活,有我这个开发者在,都不用等到基础框架完全搞出来。”

常浩南站起身,把档案袋放回到丁高恒的办公桌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