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集中力量,航发大会战(2 / 2)

作品:《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听到常浩南的这样一番表态之后,坐在对面沙发上的梁卓平整个人一个激灵,连着张了好几次嘴,但一时间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常浩南说的这种玩法,他其实熟悉。

就是搞研发大会战嘛。

不过从80年代后期开始,这种搞法一方面被认为是具有“落后”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也确实是砸锅卖铁风险太大,一旦搞不成,整个行业都要伤筋动骨,因此逐渐不再被提起。

没办法,正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华夏的航空领域研究过去在这上面吃亏太多,现在还处在矫枉必须过正的阶段。

要是换个人拿出这种计划,恐怕都不会被严肃地纳入考虑。

但今天站在这里的是常浩南。

所以丁高恒正在聚精会神地翻阅着手中的报告,并没有表露出任何倾向。

梁卓平虽然第一反应是有些荒唐,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的话,又说不出任何反对的话来——

他今天来的时候,也带来了一份报告。

内容是过去几年里,华夏航发产业发展情况的总结。

不汇总不知道,一汇总吓一跳。

实际上,一直到去年的这个时候,涡喷14还处在一个情况比较危险的边缘。

而在一次试飞中发生了二等事故之后,当时正好完成了歼8C总体设计改进工作的常浩南临时加入606所的攻关小组。

也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整个项目迅速以脱胎换骨的方式重获新生。

这前后之间的唯一变量,就是常浩南。

毫无疑问,这样一号人物说要集中力量来搞涡扇10,肯定还是要慎重对待。

再说,作为华夏航空工业的掌门人,梁卓平自己也希望能快一些搞出跟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航空动力。

过去只是不敢想罢了。

毕竟真要是搞出问题来,第一个背锅的就是他。

现在么……

万一成功了呢?

许久之后,把报告看到最后的丁高恒才总算抬起了头。

“小常啊,在做决定之前,我只有一个问题要问。”

“我估计了一下,这个发动机大会战,恐怕要占到未来几年内对航空动力领域拨款的八成左右,就算考虑到明后两年经费增加,也不会少于六成。”

“你有没有考虑过这件事情的风险?”

作为总管军工科研生产的科工委主任,丁高恒必须从全局出发看问题。。

华夏现在的实际情况就是家底很薄,实在经受不起什么风险,所以容错率是他必须考虑的。

“考虑过。”

“所以我刚刚才说,这这不是在牺牲自己支援兄弟单位,而是互惠互利。”

常浩南郑重地点了点头。

他没有回答诸如有我在肯定不会有风险之类的话。

虽然他自己确实觉得不会出什么问题,但那不是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应该有的态度。

哪怕百分之百确定,也必须严谨负责。

“我会把涡扇10项目分成几个明确的任务模块,每个模块包含一系列相对完善的技术体系,每完成一个小的阶段,参与项目的其它兄弟厂所就可以从中获得系统性的,而非零碎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反哺他们对现有发动机型号的改进工作。”

“虽然整个项目的总投资肯定十分庞大,但实际操作中其实是分阶段投入,看到成果之后再投入下一阶段,而不是一锤子买卖,这样一来,无论是参与项目的科研人员,还是我们的上级单位,心里面多少都能有个底。”

这也是常浩南在重生之后搞项目时的一贯思路。

实际上,如果把上级单位视为投资人,研发项目视为初创企业的话,就很容易理解了。

新公司可以赔钱,但你得让投资人看见希望——上级单位可以给你持续投入,但你得能持续性反馈出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

对于大多数都不是专业技术出身的决策人员来说,“航空推进技术验证计划初见成效,在加工制造和试验设备建设方面也都取得了明显进步……”这种话过于空泛了。

但你直接掏出一台新发动机,就算只是对老型号的改进升级,说服力就完全不一样。

而这一点,丁高恒自然明白。

只是对于过去的华夏航发产业来说,哪怕阶段性成果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取得的……

不过现在从常浩南口中说出这样的思路,至少说明他慎重地思考过所有可能性,而不是一时热血上涌做出的决定。

“卓平啊,这个会,我看就定在临榆召开,如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