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材料突破,满盘皆活(2 / 3)

作品:《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华夏在90年代以前使用的轴承钢主要是第一代的ZCCr15,一种1901年问世的典型高碳铬钢。

当然古老不意味着落后,这种钢在高速铁路和精密机床中仍然在大量使用,但并不适合航空发动机这种恶劣的工作环境。

直到90年代中期,在涡喷14和涡轴8上面,总算实现了第二代轴承钢M50的国产化应用,但对于这一材料的研究仍然远远不及发达国家深入。

至于M50NiL,他之前根本就没想过能在涡扇10项目里用上。

这也是钟世宏的一块心病。

毕竟三代发动机轴承的工作环境相比二代发动机更加恶劣,如果把涡喷14的轴承搬到涡扇10上,首翻周期恐怕要比150小时更低。

那几乎就不可接受了。

结果现在,连涡扇10的总体设计都还没出来,常总一个电话过来,就告诉他这个心病已经解决了?

“对,这个你可以跟轴承供应商去对接,正好前段时间我也跟几个机械设计领域的专家设计了一系列全新的球轴承和滚子轴承,结合新的轴承钢,完全可以在第三代发动机上面实现轴承与整机同寿!”

“这……我……天呐……”

电话那头的钟世宏已经因为巨大的惊喜而有些发懵,坐在办公桌前缓了一会之后才总算稍稍平静下来:

“那常总,这个轴承如果通过了基础性能测试,是要先装到涡扇9上面做一下装机检测?”

虽然常浩南名义上只是太行发动机的总设计师,而涡扇9项目仍然完全由430厂负责,但如今几乎半个430厂的研发和生产团队都在盛京这边,因此他实际上完全可以同时指挥两个项目。

于是他当即给出了肯定的答复:

“对,在涡扇10的详细设计方案出来之前,所有生产工艺相关的技术,伱们黎明厂都跟430厂对接一下,在涡扇9上面进行测试,这样设计工作和生产工作两不耽误,还能顺便解决涡扇中推的国产化问题。”

这种操作严格来说当然是有些不讲究的,但华夏在航空动力这块的底子实在太差,不仅资金投入有限,就连研发和生产人员的规模,要想同时完成两个大项目也是捉襟见肘。

偏偏这两种型号的涡扇发动机又都是重点型号的关键子系统,因此常浩南只能用这种办法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了。

这也是为什么他在上午那份建议书中,强烈反对把航空工业总公司平分为业务相同的两个集团搞所谓的“同领域竞争”。

几个菜啊喝成这样?

电话另一边,犹豫片刻之后,钟世宏还是决定先把两家厂子过去的那点恩恩怨怨放下:

“行,正好张振华现在也在我们厂里,我通过他开展工作也比较方便。”

天大地大,手头的项目最大。

再说这个事情做完,别看430厂那边能几乎白嫖一个成熟的涡扇发动机型号,但真要算起来,还是他和黎明厂的收益最大。

航空动力“老大哥”的身份绝对无可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