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1章 直9WY,同人逼死原创(春节继续求一波月票~)(2 / 2)

作品:《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他一边按着快门一边问道。

记者毕竟不是专业人士,只是凭第一印象感觉这架飞机的进气道非常简洁,似乎跟之前见过的所有飞机都不一样。

“嗯……某种意义上是。”

勒梅尔斟酌了一下词句之后回答道:

“这种进气道更轻更简单,不过适应范围相对比较小,对于大部分战术飞机来说,如果设计得好,可以获得一些推重比和可靠性方面的优势。”

这话说得倒是没错。

DSI进气道本身算不得什么逆天改命的东西,也未必就比可调进气道更高级。

不过,能设计出可用的DSI进气道,说明研发人员在空气动力学方面拥有极深的造诣,这是比进气道本身更值得关注的事情。

当然,这句话勒梅尔只是在心里面想想,肯定不能说出来。

这些记者一天天听风就是雨,总是想搞个大新闻。

他这个身份,说话务必圆滑,不可能明着涨别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而且,FTC2000在体量上最多只能和早期型的幻影2000相比,定位更是低了半个档次。

面向的目标客户完全不同。

更别提正在试飞的阵风战斗机了。

勒梅尔对于华夏的定位,基本还是一个未来可期。

又在这里停留了一会之后,两人继续并肩朝着本国展区的方向走去。

华夏展区后面一部分内容,相对就没有什么亮点了。

卡隆连拍照的兴趣都没有。

相比起来,还是身边的勒梅尔对他更有吸引力:

“勒梅尔主席,您觉得,华夏人的航空工业水平,到底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上?”

显然,这又是一个很容易被写进报道里面的话题。

毕竟,就在去年年初,欧洲航空局、空中客车和华夏航空工业总公司三方之间签署了一个总额惊人的超级大单,其中涉及立场站位、技术交流、市场竞争、政策法规以及工业生产合作等诸多要素。

由于一部分合作细节至今尚未公开,因此直到将近一年以后的今天,还是没有哪家媒体能够深挖出整个合作的本来面貌。

而跟华夏有关的话题,也就成了不少记者感兴趣的内容。

只可惜能够获得有效信息的机会不多

“必须承认,华夏人在某些技术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最前沿,否则我们也不会和他们开展技术合作。”

勒梅尔的回答仍然滴水不漏,先是一番合情合理的赞赏,顺便解释了对华合作的原因,但紧接着又话锋一转:

“不过,从航空产业的总体水平上来说,他们仍然处在相当初级的发展阶段,在像是航空动力研发和生产制造的水平上跟我们还差得远,尤其是在直升机和大型民航客机的领域。”

说到这里,似乎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说服力,他又补充了一个例子:

“我前些年在欧洲直升机公司任职的时候,就经手过向华夏转让AS365海豚直升机的生产技术资料,总的来说,他们哪怕只是引进我们的技术,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全学会。”

“直到我离开欧直公司,进入法国航空航天工业协会的时候,他们生产的海豚还是要用到大量进口零部件……”

勒梅尔的经历确实丰富,应付起卡隆这种记者来堪称得心应手。

他非常清楚对方想要听到的内容是什么。

刚刚这些话几乎无需加工就能被写成一份漂亮的报道。

而卡隆自然也是频频点头,很快就已经打好了报道的腹稿,准备今天回到住处就开始动笔。

和谐融洽的气氛一直持续到二人准备离开华夏展区的时候。

已经打算和勒梅尔告别的卡隆突然看到了在最末端的一个展位上,几名华夏参展人员正在拆掉一架直升飞机上包裹着的防水迷彩布。

很快,前者也顺着他的目光看向了那个方向。

随着几个华夏人的动作,一架做工精良、外形俊俏的直升机逐渐露出真身。

而这架飞机的外形,让两人同时感到既熟悉又陌生。

从载员舱和涵道尾桨的形状判断,这显然是一架海豚——也就是勒梅尔刚刚重点提到的型号。

然而它的前半截机身、发动机舱和主旋翼,却跟海豚原型大相径庭。

更不用说还有一对明显是用作挂载武器的短翼,以及机头前下方安装的光学瞄准设备了。

更巧的是,华夏展区和法国展区是挨着的。

一架原汁原味的AS365N1直升机,就停在不远处一围栏之隔的展位上。

二者之间的差别,让勒梅尔没来由地想到了刚刚那架“由米格21改进而来”的FTC2000。

旁边的卡隆,则已经端起相机开始拍照了。

从这个位置,根本无需挪步,就能让华夏和法国的两架海豚同框。

他脸上的表情非常精彩。

虽然没有开口,但勒梅尔分明从中看出了一个诛心的问题:

“这就是你说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全学会’还有‘在直升机领域差距很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