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落难情缘 / 章节正文阅读

第194章 童年(3)(2 / 2)

作品:《落难情缘

过去,在春节、元宵节、中秋节、婚礼、入伙、成人、添丁等喜庆日子里,灯笼被人们大量使用,上至地方官员下至普通的黎民百姓,无一不崇尚灯笼的文化,家家户户都喜欢挂花灯。

花灯,代表着吉祥如意。

新州民间有首描写灯笼的歌谣流传甚广:

灯笼会,灯笼会,灯笼黑回家睡。

担灯笼,照舅父,舅父躲在门后边。

西瓜灯,南瓜灯,大街小巷挑笼灯。

踢一脚,踢两脚,我的灯笼坏不了。

逛过花灯会后,接着,又到了正月十五闹元宵。

正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闹元宵,在民间各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

花灯会结束后,接着,又到了热闹非常的闹元宵节。

小惠能惠能的家乡闹元宵的方式最为流行的是“烧大炮”。每年从正月到二月,各村轮流烧炮,可以说“烧大炮”的日子比过年初一还热闹。

“烧大炮”,当地人称为抢花炮,在新州古已有之。

小惠能惠能听娘亲说:“她小惠能时候年年都去看“烧大炮,我们村烧大炮之日,也是祭神之时。村人以鸡、猪肉,生果为祭品,用之拜祭先人和土地。土地,又称土神、土地公、社神、社主公。”

《公羊传》记载:社者,土地之主也。土地之名由此而来。

土地神是守护地方之神,司职保护一方平安之责。

土地负载和生长万物,劳苦功高,人们拜祭它,一方面是敬仰、崇拜和感谢之情,另一方面也是借此祈祷未来消灾除疾、福运双至、风调雨顺、生活富美之意。拜祭完先人、土地神,接下来就是烧大炮了。

民间传说,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这天人们用斋果、清茶,整肃衣冠参拜玉帝。

规模较大的祭祀,还要设立祭坛,拜祭时燃放鞭炮,敲锣打鼓,奏起音乐,吹响喇叭,场面十分热烈。

拜祭结束后,还要举行“上刀山”、“下火海”、“抢花炮”等活动。

所谓“上刀山”,就是爬木制刀梯,梯上安装若干把特制的刀具。

“下火海”,就是在地上燃烧炭火,赤脚从火上炭上走过。能“上刀山下火海”者,象征勇敢、顽强、不畏艰险,也寄托人们消除灾难的愿望。

“抢花炮”则是事先把炮圈装进炮铳,点燃后弹起的炮圈从高空落下,人们争抢,寓意抢到好运。

夺得者所在的村子,更是将炮圈视作圣物而悉心供奉,说是可以庇护族人,确保村民平安,日子越过越好。

每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置办家宴,招待外嫁女和其他亲戚、朋友。

办家宴也不复杂,一般有鸡鸭鱼肉,再炒上几个菜即可。如香菇、竹笋、西兰花、荷兰豆、菜心、酸菜、茨菇等。

“酸”,粤语方言与“孙”同音、带芽茨菇等暗喻子孙满堂,丁财两旺。

烧大炮的地点选择较空阔的田间,中间搭个高台,找根木头或竹竿竖起,在远一点的地方,竖着一根带滑轮的长竹竿,专门用来燃放鞭炮的,周围彩旗飞扬,十分气派壮观。

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团团围成几层。

在这一批批、一拨拨的人流中,既有前来助阵的,也有前来观看抢花炮的,再加上十里八乡的凑热闹的村民,如此“大阵仗”,真正是盛况空前。

到了“烧大炮”这天,村里各家的亲朋好友,再加上十里八乡的凑热闹的村民,场面颇为壮观。

下午3时30分,烧炮开始。

花炮是统一制作的。

烧炮时,先把炮圈(用金属或藤条制成)装进炮铳。

随着指挥者一声令下,司炮员用香火点燃炮铳,旋即听到“轰隆隆”的巨响,炮圈腾空而起,随即又从空中落下。

抢炮者先是目不转睛地望着空中,待炮圈落下的一刹那,人们一拥而上。

抢得炮圈者,高高举起后,别人就不得再抢夺,胜利就属于他了。

得主会迅速跑到炮主那里,领到一个大红包。

在所有燃放的花炮中,以头炮最为隆重,夺得者不仅受到人们的尊崇,本人也以此为荣,预示着一年行好运。

烧完大炮后,抢花炮活动便进入尾声。

待围观的人群散去,主持人继续组织队伍,敲锣打鼓,吹奏喜乐,抬着挂着炮圈和镜屏,送到头炮夺得者家中。

夺得者则需在3天后,杀鸡拜祭天地和先人,再把镜屏和炮圈送回村里,由德高望重的长者保管,留待来年继续循环使用。

至此,烧大炮活动才算结束。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