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落难情缘 / 章节正文阅读

703章 惊喜连莲(4)(2 / 2)

作品:《落难情缘

一条是芒花蓬蒿遮掩的曲曲弯弯、坎坷不平的羊肠小道,通往远方的莽莽群山;一条是路面铺设花岗岩石板的宽阔大道,像是通往石门茶场的。

六祖惠能大师停在叉路口上,正在犹豫往那条道走之时,梁金辉“呼哧、呼哧”地喘着大气走了上来,指着那条大道,喘着气说:“这是那次阿妹在石门茶场淘金后,花钱请石匠打了十万块花岗岩石板铺成的。阿妹说,‘等有朝一日,阿能哥上了年纪回来了,也有一条好路行。’”

梁金辉这不经意的一句话,像鞭子一样打在六祖惠能大师的心上。“是啊,抚心自问,自从那次回来接娘亲下山,50年了,整整50年了,我再也没有回过天露山,回过洛洞村,回过石门茶场。我……有愧于这片土地,有愧于这里的人,有愧于阿莲妹……”六祖惠能大师禁不住在内心深处自责起来。

稍事休息了一会,梁金辉在前面引路。

步入用十万块花岗岩石板铺就而成的“十万步梯”的大道,就像踏着寺院里的廊道一样平稳舒适。嫩绿色的凤尾竹轻拂着柔软的凤尾,像是夹道欢迎六祖惠能大师的到来。

走近石门茶场,但见整个茶场四周灯火通明,那悬浮在缥缈夜空中的石门牌坊,在皎洁的月光映衬下显得特别耀眼,光彩夺目,犹如天上的玉宇琼楼。

面对浩浩苍空、茫茫云海,面对天露山石门茶场原生态优美自然风光,悠忽,六祖惠能大师想起梁辉金刚才在山下说起梁金莲构想的天露山生态旅游项目,就像石门茶场的山茶,仅仅闻一闻都令人心醉……

光影下的石门大道,一片的宁静,一片的诗意盎然,格外地禅意温馨。

……

来到石门茶场那座草棚,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除了石门茶场的小茶园和那座草棚保持了原貌外,那一望无际的生态茶园中,一道道、一畦畦的茶地像梯田重重叠叠在曲曲弯弯的山地上,曲折萦回处,展现眼前的是满目翠绿的茶树林,山高林密的空气特别清新,灵气飞扬,仿佛熔铸了中华优秀传统禅茶文化的诗情画意和美学意境,人与自然构成了一幅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真是:人在茶园行,如在画中游。

美景当前,六祖惠能大师想起了在石门茶场隐居时,和梁金莲在山谷密林之中采山草药,追逐嬉戏,偶然发现了一株“茶王”树。

六祖惠能大师借着融融的月色,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那株“茶王”树。

凝视着这株枝干虬曲的“茶王”树,黑黑地缠满了沧桑岁月的皱纹,猛一看这枝干,就好像早已枯死了,六祖惠能大师的心猛地往下沉。

但在虬曲的树干上,一朵约杯口大小的金黄色茶花,在月光下分外妖娆,散发出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在深山老林之中难掩其迷人的芳华;

叶脉鼓出、叶缘如锯齿的深绿色叶子,在夜风吹拂下,犹如梁金莲那阿娜多姿的身段,晃动着优美的身姿,仿佛在向她的阿能哥张开热情的臂膀……

站在这株“茶王”树下,犹如在博大精深的中华禅茶文化长河中徜徉,引发禅思。

推开厚重的历史之门,穿越时空,中华禅茶文化的钟声在这座石门茶园中萦绕传扬。

“天露山茶”生源地——新州县,在秦朝时属象郡,迄今已有二千一百多年历史。新州是禅宗六祖惠能出生、弘法地,禅宗六祖文化底蕴深厚。

新州县自古有种茶、品茶的习惯。县属山深林密,其最佳者为天露山茶。此处所说的天露山茶,包含了产自天露山上的石门茶、象窝茶等。

六祖惠能大师看着这株“茶王”树,不无感慨地对梁金辉说:“在世界茶的历史上,禅宗茶道可以说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僧侣饮茶,由来已久,佛门茶道,盛于当朝,”六祖惠能大师说到这里,看向神会,“为师说得对否?”

神会道:“师父说得对!大唐有一诗僧名皎然,在饮茶中品出了‘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的醒世之句。茶道一词首次出现在大唐茶史上,证明了茶道是地地道道的华夏本土文化。而在东瀛大行其道的茶道,寻根究底,源于大唐的禅宗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