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清话事人 / 章节正文阅读

099 量产劈山炮(2 / 4)

作品:《大清话事人

而目前的炮筒胚模具,只有两种,仿制的是轻型火炮。

前段时间,

城守营胡千总来访,和李郁详谈了半天。

老胡在金川前线打过仗,对清军的常见火炮有大体了解。

其中,他印象深刻的是劈山炮。

所谓劈山炮,实际上是一种口径很小的火炮。

整体重量,在50斤到400斤内。

纤细,修长,可以打霰弹,有可以打实心弹。

因为轻便,所以便于布置。

几个人一抬,就能转移了。

在山地战中,压制金川兵的效果不错。

当然了,对付碉楼肯定不行,那得靠重炮。

根据老胡的描述,

李郁敏锐的发现了一个事实。

清军的火炮,在两极分化。

要么是重炮,要么就是很轻型的火炮。

中间威力的,似乎是鸡肋。

重炮攻坚,轻炮杀伤人马。

这个思路,李郁觉得很赞。

……

其实,

这取决于战争目标。

清军很少进行大规模机动野战。

即使有,对手也缺乏对等的火器投射实力。

多是攻城,或者治安战。

重型火炮的大自重,糟糕的道路情况,使得运输成了难事。

所以大部分军队,除非有明确的攻城需求。

一般不携带重炮行军。

拿破仑,也实践了类似的火炮思想。

赋予了火炮前所未有的机动能力,骑兵拉着炮满场跑。

炮兵艺术,发挥的淋漓尽致。

但是,最后一仗却在拥有大批中型火炮的联军面前,吃了大亏。

因为射程!

因为对手也是纯火器军队。

时也命也。

李郁得出了一个结论,

用兵,要灵活。

吃饭要一口口来,铸炮也是一样。

先从最轻型的劈山炮开始,积累经验。

好的炮胚,是圆柱熟铁实心体,里面没有气泡杂质,分布均匀。

陈厂长非常自信的说,

铸炮的这一炉铁水,是他亲自把关的。

张满库把炮胚牢牢固定在钻床夹具上,开动了钻刀。

钻刀全速转动,炮胚缓缓的靠近。

接触的一刹那,刺耳的金属摩擦声。

匠人不时的淋上鲸油,作为工业润滑油。

钻刀陷入炮胚当中,

钻入两寸后,张满库操控着让炮胚缓缓后退。

再次在钻刀淋上鲸油。

窗口微风吹拂,冷却降温。

然后,重复以上动作十次。

终于钻到了预定的深度。

旋出炮膛,查看成果。

膛壁光滑,粗细一致。

也没有气孔的存在,说明铁水质量过关。

“量一下炮膛。”

一个学徒拿起尺子,比了一下。

“师傅,不多不少。”

“接下来,就是炮筒的外部切削,你来。”

……

张满库站在一侧,不时的提醒着徒弟的动作。

机床宝贵,容不得一丝马虎。

车间外,两个佩刀护卫天天站岗。

这个徒弟也是跟着学了好久,细节烂熟于心,才让他试验的。

炮胚缓缓旋转,外侧靠近镗刀。

多余的部分,像木头刨花一样,打着卷落地。

按照李郁贫乏的科学经验,

火炮外壁的厚度,应该是尾部稍厚,前端稍薄。

如此,既能减重,又能防止炸膛。

火炮尾部膛压最高。

手艺人,眼睛很重要。

张满库只是站在一侧看着,就能大致感觉到尺寸有没有问题。

“师傅,您看行吗?”

“可以,今晚你们几个完成抛光,多余的毛刺打磨干净。”

“哎,好嘞。”

虽然徒弟心里觉得这是多此一举。

稍微有一点毛刺,不影响火炮性能。

但是师傅既然说了,就必须做。

张满库了解李郁的脾性,

他们父子曾经多次出入书房,发现老爷是个讲究细节的人。

……

次日清晨,

一尊品相完美的劈山炮,出现在了空地上。

杜仁也来了,

这里瞧瞧,那边拍拍。

金属的厚重感,令人安心。

“有多重?”

“称了,80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