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清话事人 / 章节正文阅读

121 军火行业,广阔市场,大有作为(2 / 3)

作品:《大清话事人

李郁从善如流,

派人去,继续购置一些硬木料。

银子只有花出去,才有价值。

而史密斯他们以旧换新搞来的那艘船,也很不错。

非常耐用的商船,木料也新。

这让他,为那个损失惨重的船主默哀了一会。

邪恶的清廷!

李郁琢磨了几天,

决定在原来基础上,加以改进。

变成一艘庞大的内河火力输出平台。

船舱主体结构还算坚固,

又用铁部件加固,增加船体刚性。

舱外壁,

加挂铁板,增加防御。

挖出合适的炮口舷窗,还有射击孔。

甲板稍作改造,

除了尾部,其余全部成了平的。

增加了6处固定位,可固定短管霰弹炮。

抵消后坐力。

而舱内侧舷炮,多是长炮,打铁球炮弹的。

……

李郁取了个名字,太湖幽灵号。

这个名字一点都不浪漫,

理论上,太湖幽灵号可以装载24门炮,以及50杆抬枪。

李郁对于抬枪这种武器印象深刻,

在李氏一型火绳枪的基础上,搞出了李氏抬枪。

总长度2米,六棱枪管加长加厚。

两人协作,才能完成装填。

主要是打霰弹,偶尔也打圆球铅弹。

靶场试过,铅弹能打400米。

霰弹能打200米。

某种程度上说,接近1磅炮的地位。

或者叫磅炮。

有人说这玩意,

在枪里面,它打的最远。

在炮里面,它重量最轻。

总之,李郁很欣赏这种跨界武器。

将他部署在了战船上,填补火炮的空白。

靶场试验时,

发现在前面用肩膀扛着的人太过痛苦,被震的七晕八素。

于是,

又增加了枪架,架设在甲板上。

抬枪架在上面打,就轻松多了。

而考虑到后坐力太大,火枪手打不了几枪,就肩膀淤青。

李郁又给抬枪手,

配备了一种坎肩,穿上后,右肩有厚厚的皮革缝着棉花,能够抵消一大半后坐力。

……

改装这艘船,还有一个目的是,避免被认出来。

虽然概率极小,可还是存在的。

一旦乾隆得知,被自己耍的如此狼狈,

以他极度狭隘的心月匈,只要没脑溢血,指定要尽起天下精兵,踏平太湖。

量大清之兵力,不死不休。

李郁有点忌惮,

清军在金川之战中展示出来的组织力,和后勤能力。

这可比什么名将,索伦突击队可怕多了。

一个1%的高度组织力群体,可以轻松征服99%的其余人口。

这在历史上已经无数次被验证过,

清军入关,就是时间最近的一次证明。

后勤能力,

穿越人士都知道,花旗国大兵,打仗是如何的简单粗暴。

用钢铁,午餐肉,还有可乐,冰淇淋,打趴了天天啃草,吆喝板载的小日子。

清廷虽然衰微,纯纯的农业国。

可是那么大的地盘,随便刮一层地皮,就能拼凑起堆积如山的钱粮。

李郁叹了一口气,

他从未和任何手下讲过这些,在染指大运河漕运之前,他不愿意和清廷开战。

除非,

清廷识破了自己,展开围剿。

那他就只能应战,而且要打运动战。

主动出击,

利用四通八达的水系,炮击江宁,炮击扬州府,火烧清江浦。

然后,

再把江南段运河上所有的船只,一网打尽。

若是形势危急,

他还会更加心狠手辣,

将淮安府、江宁府,到苏州府的航线周边2里,所有村庄,码头全部焚毁,水井污染。

这也恰好是清军的传统行军路线,

沿大运河、长江行军,粮草运输、饮用水都有保障。

如此一搞,清军的行军速度就大减。

哪怕留下恶名,自己也在所不惜。

历史,乃是成者王侯败者寇。

只要掀翻清廷,坐上皇位。

自有无数大儒,为朕辩经!

……

看着被魔改的面目全非的“太湖幽灵号”,还有一旁停泊的“嵇康号”十姊妹舰。

众人都觉得信心倍增。

不过,李郁提出了去铸炮坊视察。

“现在,火炮月产量几何?”

张老爹,自豪的说道:

“以6磅炮为例,一月可以铸250门。”

“这么快?”

“对,因为用上了新技术。”

“你来给我讲讲。”

于是,张老爹再次抢功。

铁范铸炮法!

优点是成本低,速度快。

相比传统的泥范铸炮,只需十分之一的成本,却达到十倍的速度。

最大的问题是,温度下降太快,容易裂。

解决办法是,持续加温。

在铁范外侧,用小火烘烤。

这样一来,铁炮胚的冷却速度,就能内外一致。

良品率极高,

10门炮胚,往往有9门可用。

听完了张老爹的讲解,李郁很满意。

“你们辛苦了。生活上有什么困难,要求吗?尽管提。”

“老爷说的哪里话,我们知足。”

不过,李郁瞧见了一边的张满库,似乎有话说。

于是询问道:

“你爹实诚,不好意思提。你来讲。”

……

“谢谢老爷,我家狗儿,在铁厂当学徒,能不能读点书?”

“读书是好事。”李郁点点头,确实是忘了教育方面投入。

不仅狗儿,童子营那帮孩子,几乎都是文盲。

这样下去,是不太好。

不需要他们做学问,可起码看的懂军令,写的了军报。

“我派人去请两个秀才,在岛上开个私塾。”

“谢谢老爷。”

临走前,

张老爹立下了军令状:

“老爷,只要原料跟得上,我们父子保证您需要多少炮,我们就生产多少炮。”

李郁摸了下狗儿的光脑袋,笑着走了。

看着走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