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清话事人 / 章节正文阅读

219 和两江总督李侍尧的第一次交锋(2 / 2)

作品:《大清话事人

他终于可以宣称,蒙八旗远胜于满八旗了。

只不过,主公对他很不满意。

因为他麾下的骑兵团居然仅有300多人能算马术娴熟,其余人都是半吊子骑兵。

一怒之下,被主公勒令降格,骑兵团降格成了骑兵营,他任营指挥使。

其余的一千骑,改成了龙骑兵。

众所周知,龙骑兵和龙没有半毛钱关系。

就是一群步兵邂逅了一群战马。行军时骑马,抵达战场就下马。

马匹,仅仅是作为交通工具。

不过从成本来看,相同规模的龙骑兵花费远远低于轻骑兵。

……

兀思买小心的缴获了十几匹完好的战马,悄悄藏入营中,他还是希望能够扩大自己的轻骑兵营。

其余的几十匹好马被第一军团缴获,编入了他们的斥候队。

“林总指挥,属下兀思买前来报道。”

“一个时辰后,全师开拔打句容。你部做先锋。”

“遵命。”

丹阳周知县,不负众望。

苏醒后的第一时间,就下令焚城。

守城收集的热油,成了很好的引燃物。火烧起来后,城中所有兵丁全部吓的出城投降。

周知县自己则是站在城墙上,纵身跳入了火海,也算是为清廷尽忠了,给乾隆留下了一些欣慰。

这种玉石俱焚的态度,很符合乾隆的小心眼。

林淮生倒是没有太多的愤怒,甚至没打算救火,只是拨出了200民兵善后,将俘虏押送去北边做苦役。

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的滩涂之上(镇江府),准备修筑一座砖石水泥结构的炮台,正需要大量的人手。

……

很意外,大军赶到距离句容还有数里之外,就看到了一座同样陷入熊熊火海的城池。

谁烧了句容城?

林淮生令人寻找了几个城中逃出的百姓,询问才知。

2个时辰前,城外突然过了一股官兵。

然后句容县衙就满城敲锣,通知百姓在半个时辰内撤出去,否则烧死勿论。

衙役们和江宁府的官兵一起,将府衙、官仓逐次点燃,直到全城都烧成了火炬。

有些不愿离开的,又或者是跑的慢的全部葬身火海。

“林总指挥,这是什么情况?”

“本官也不知。下达焚城令的人,倒是有些魄力。”

被林淮生赞扬的这个敌人,正是两江总督李侍尧。

一直在战场之外的清军斥候目睹了丹阳城陷落的全过程后,就飞马返回江宁府。

李侍尧做事狠辣果断。

听完了斥候描述的全过程,就意识到句容县城守不住。

与其损兵折将,城中府库囤积的粮草还被贼兵所获,不如干脆点,先一把火烧干净。

他将自己的督标马队派了出去,监督句容知县执行了这个疯狂的命令。

将全城付之一炬,官绅绿营兵全部迁入江宁。

百姓就算了,各寻生路。

在戡乱大局面前,没人在乎他们的死活。

……

次日,李郁赶到。

进攻江宁府是大事,他不放心。

当即下令:

“凡句容无家可归之百姓可往东走,替我军修筑工事管吃管住,发放工钱。”

“有一技之长的匠人,可自愿编入后勤序列,让杜仁安置。”

“青壮愿意当兵的,编入新兵营整训,先从民兵做起。”

很遗憾,愿意接受好意的只有几千人,这大约是城中百姓的十分之一。

而这其中愿意当兵的,仅有13人。

这让李郁大为震惊,不过随即又释然了。

宽慰林淮生道:

“不必愤怒,大约是怕被我们驱赶作为消耗箭矢的炮灰。”

“主公,属下愤怒的是为何没人愿意加入李家军当兵?饷银全额发,伙食三顿饱。”

李郁笑笑,不愿过多解释。

这个问题很复杂,江南人不当兵,是个社科历史问题。

至于兵源问题他另有考虑。

只是说道:

“我带来了10船粮,让伱部辎重营去运河边接收一下。接下来要啃硬骨头了。”

“我们把重炮运抵江宁城下轰。”

“不是这么简单,算上我带来的民兵,辎重,匠役全部加起来,我军也就8000多人。江宁城有多少兵?至少2万。江宁城有多大?光绕一圈就超过60里。城墙有多厚?四辆马车能并行。”

林淮生愕然,不知说什么好。

“淮生,我们攻打江宁府就好似是那蛇吞象。稍有不慎,就会撑破肚皮,死的四分五裂。”

……

林淮生脸色凝重,半天才点点头说道:

“主公,我听你的。”

“不妨告诉你,刘千他就在江宁城中,伺机而动。”

“什么?”

“对。”

俩人默然不语,这是摆在李家军面前的又一道坎儿。看似形势烈火烹油,实际上脚底下踩得都是火药桶。

若是围攻江宁府失败,搞不好就会一溃千里。

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干脆卷起包袱,收拾残兵登船出海,去南洋二次发育,过十年再卷土重来。

退路是永远存在的。

但是不能讲出来,否则会动摇军心。

“主公,刘署长潜入江宁城准备做什么?”

“无恶不作,策应我军攻城。”

李郁说的一本正经,却是把林淮生听笑了。

临行前,刘千郑重的询问过权限。李郁的答复就四个字:“便宜行事”。

相比白莲教的内应喜欢采取武力抢城门。

刘千带进去的一二百号人,则是以“细作”角色为主,减少无谓战损。

走出大帐,

见辎重队拉着空车出营,去运河边拉军粮。

李侍尧火烧句容县城,就是变相的坚壁清野,制造麻烦。

天空逐渐变高,放晴。

梅雨季正式结束,正是厮杀的好季节!

……

一阵马蹄声,

原来是兀思买侦查回来,麻利的翻身下马,单膝跪地。

“拜见主公。”

“起来吧。江宁城什么情况?”

“城门紧闭,斥候四出,和属下打了一仗。”

李郁这才注意到,兀思买的战马都染上了血迹。

他走到马鞍旁,打量着他的武器。

一张骑弓(比步弓略短,更软),一支短矛,一壶箭,还有一柄截短的燧发枪。

于是问道:

“你不是骑射的忠实拥护者吗?怎么也用上火枪了。”

“嘿嘿,我又不傻。”

他的这杆燧发枪,枪托穿孔,用绳子扣在马鞍的铁环上,这是一种防遗失的措施。

“取下来,给我瞧瞧。”

“主公请看。”

李郁接过,倒过来看枪管。

“塞了个软木塞?有弹?”

“对,马上颠簸怕铅弹掉出去,拿软木塞堵住了。”

“霰弹还是独头弹?”

“一颗独头弹,加四颗小霰弹,拿纸包了。”

“不错,有创意。你的骑兵营?”

“人手一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