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清话事人 / 章节正文阅读

278 东海之上,李郁突然翻脸(2 / 2)

作品:《大清话事人

李郁自顾自的讲道:

“因为清军可以每战用骑兵侧翼压阵,监督绿营兵厮杀。败了就收拢残兵,过些天卷土重来。汉地18省的人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能奈他何?”

“本王一直没有停下江南防御圈的土木建设,你以为是为何?”

……

胡雪余的脸有些发烫,他对于打仗确实不甚了解。

一瞬间,产生了些许的联想。

莫非王爷是在借机敲打自己?

这段时间借着宣传战死的绍兴籍参谋张昌光的事迹,他一直在造势,就差把灵位搬进贤良祠了。

项庄舞剑,意在将参谋本部变成绍兴师爷的专属区域。

以绍兴师爷的文化水平、实务水平,还有祖传的团结,把控参谋本部绝对不是妄想。

甚至,他自己都不想当这个商业大臣,而是想做参谋本部大臣。

凭借多年的幕府经验,他看出了一点:参谋本部大臣的含权量,高于商业大臣。

权,来自于枪炮。

而若是能将绍兴师爷变成绍兴参谋团队,并且安插到各军团当中,则他这个国丈的地位谁也撼动不起。

他将来的外孙就是拥有了军方支持的“皇太子”。

……

胡雪余羞愧退下后,李郁继续站在船艄吹风。

卫队长李小五送来了一杯热茶,喝下肚后人的精神好多了。

胃部不再翻江倒海,逐渐平静。

而海面的风浪,也逐渐平静。

大海就是这么的任性,好似人间的君王,前一秒暴风骤雨,后一秒又和风细雨。

时刻提醒着臣下:

航海容不得一丝怠慢,翻船只在一瞬间!

除了兢兢业业,不敢马虎之外,你最好还要时常祈祷海神心情好。

……

“义父,没有骑兵就真的打不了会战吗?”

李郁笑笑,咽下茶水,嚼着茶叶:

“未必!”

“只不过需要更远的布局,更多的兵马,更多的时间,把一场战斗升格为一场战役。”

见李小五不解,干脆蘸着茶水在甲板上画:

“若步兵足够强势,可以和骑兵野地对峙,结阵厮杀。再派遣偏师将周围的城池、山峰、水陆枢纽拿下,控制住。”

“形成一个足够大的包围圈。”

“之后步兵逐渐推进,挖壕设垒蚕食压缩骑兵的活动空间。直到,把一张网罩在骑兵的头上!”

……

李小五琢磨了一会,眼睛发亮:

“义父的意思我懂了,让骑兵大度活动受限、粮道受限。最终不得不和步兵决战。或者是像剥花瓣一样,在阻击战中层层削减他们。”

“理解完全正确。”

这种打法的问题是投入巨大,步兵必须足够强势,数量还要够多。

属于没有办法的办法!

大型会战还是值得的。一战定乾坤嘛。

“小五,你去徽州府自领一军吧。”李郁突然说道,“总是做卫队长,你也没法获得军功。这样对伱不公平。”

“义父,我只想做这个卫队长。”

“此事不必再议。船靠金山卫之后,你就去徽州府赴任,第1军团在江宁无仗可打,分出1个营给你,另外你再从近卫军团带走1个营,童子营也交给你。”

李小五郑重的行礼,接受了这个任命。

“徽州府多山,防守压力不大。你立足之后尽快制定进攻方案。”

“请义父示下,往哪个方向打?”

“沿着徽浮古道,打江西饶州府。我想一口吞下阿桂的全部兵力,到时候需要你配合我。”

……

船队靠岸后,李小五就匆匆走了。

世人只知九江、襄阳、徐州、张家口位置要害,却鲜有人知徽州府之战略地位。

徽州府,位于万山之中。

从府治歙县出发有9条官道通往邻府邻省,呈辐射状分布。

说此地是广义江南地区的腰眼都没问题。

从这出发,想摸哪儿就摸哪儿。

前提是实力足够,先把人揍服气,再效仿西门大官人。

……

李郁检阅了水手,又巡视了金山卫城、海岸炮台。

不顾晕船辛苦,吃完饭就赶去了江南造船厂。

厂长老蒯,带着一群技术骨干负责讲解。

造船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工序繁复、用材考究、技术点多,很吃经验。

“王爷请看,这里是选材区。”

“先将可用木料挑出来,根据木材种类和尺寸再决定用在船体的不同区域。”

“好的船材用一根少一根。目前的库存最多再造出5艘2200料战船。然后,船厂就只能停工了。”

李郁点点头,询问道:

“苏浙皖,可有能用的木料?”

“几乎没有。”老蒯还特意分析了一下,“苏松常宁的树种多是水杉、杨树、柳树、泡桐。皖南是槐树、柏树、红豆杉,枫树。浙南有樟树、松树,还有少数榉树。只有榉木算是硬木,可用。其余的毫无价值。”

李郁停顿了一下,吩咐:

“找几个商人出面去浙南买榉木。给王亶望分润一份。”

“是。”

……

又走了几步,老蒯突然说道:

“王爷,若是能够拿下福建造船就不担心没硬木了。”

“嗯?”

“福建山中有楠木,造出战船十分坚固。当年鞑子入关时,郑氏船队的主力舰用材就是取自其间。唯一缺点就是贵。”

李郁笑道:

“贵没关系,巨舰大炮一出,这造船成本就可以公摊给所有人。”

“记录一下,派人去福建先踩点,弄清楚资源分布。那边是清统区,也没有王亶望这样的熟人。能买路就买路,不能买路再考虑武力。”

再往前走,是龙骨静置定型区。

“王爷请看,这艘的龙骨已经静置了很久,不担心再发生型变了。工人们现在在给它上船体,上完船体之后是上船板。”

李郁指着一块块有弧形的部件问道:

“提前加工过?”

“对。”

工人们将木材或取直或压弯,通过烤火和铸铁件固定逐渐成型。确保去掉固定装置后不会出现形变才继续进行下一步工序。

除了经验,还需要时间。造船急不来,急不得,否则下水后会出大事!

……

“你们如何固定船体?”

“王爷请看,乃是用这种一字铁钉。每隔半尺就用一根,保证两根木料之间贴合。”

“好,凡是能用金属的部件,尽量都用金属替代。老蒯,记住我的话,木料会越来越贵,金属却会越来越便宜。”

“是。”

李郁一路仔细的观看造工序。

船体和龙骨之间用的是榫卯结构,还用了一种接近1尺长的铁钉。工人们举着大锤,狠狠的钉至和木料齐平。

“多用铁钉,船体的坚固程度可以提高吗?”

“自然可以。”

“那就多用,不够的让马钢赶制。”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