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言情 / 开挂吧,医生! / 章节正文阅读

194章 CT(1 / 2)

作品:《开挂吧,医生!

app2;

这种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其实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名字。

叫做“瓣中瓣”技术。

这种技术如同它的名字一样,它是专门对于一些曾经做过生物瓣膜置换手术的患者使用的。

这种技术的出现,和生物瓣膜的使用和发展是分离不开的。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在过去几十年中,生物瓣抗钙化技术的不断进展,生物瓣膜的应用有所增加。

并且,随着以及对机械瓣终身华法林抗凝并发症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显示了生物瓣的优越性。

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在于生物瓣膜置换手术后不需要长期吃华法林抗凝治疗。

因此2017年欧美瓣膜病指南均推荐生物瓣膜置换手术的年龄放宽到50-60岁。

但是正所谓有得必有失。

生物瓣膜的缺陷在于“有限的耐久性”。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瓣膜会慢慢老化。

逐渐发生生物瓣膜的狭窄或者关闭不全,达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会严重影响患者心脏的功能。

这就被称作“生物瓣膜毁损”。

而现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进展,因为目前对毁损的生物瓣膜进行再次干预的需求也随之快速增加。

因此,这类患者的二次手术仍然是难以逾越的问题。

患者在经历了生物瓣膜置换手术之后。在生物瓣膜出现毁损之后,就需要再次手术治疗。

因为开胸进行二次置换手术,在这么多年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生物主动脉瓣膜毁损治疗的标准策略。

在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发展,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种手术可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但是二次手术也有很明显的问题。

首先就是手术风险的问题。

任何手术来说,二次手术的风险都要比一次手术风险要高上不止一点半点。

再就是,二次手术随之而来的是瓣口面积的缩小、跨瓣压差的增大以及冠脉阻塞风险的增加等问题。

再就是,这个时候患者也将多处于机体衰老状态,多个脏器功能不全,也会导致手术的风险比首次手术明显增加。

这些原因,造成了二次手术患者高达4%-9%的死亡率。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微创技术的探索就应运而生。

2002年开始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等瓣膜介入手术技术发展迅速,给这些难以耐受开胸手术的老年生物瓣患者,带来新的微创手术治疗方式。

近年来,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技术的改进,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瓣中瓣”已成为主动脉生物瓣膜失败患者再次手术的一种替代方法。

在2008年起,介入瓣中瓣技术才终于开始在临床逐渐尝试使用。

由于介入瓣中瓣技术可以不用常规开胸和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无需游离粘连的心脏。

因此它有着操作简单,损伤小,患者恢复很快,被认为是该领域的新技术突破。

但是这种技术终于应用的时间还是比较短。

在经历过前期的临床尝试,美国等国家于2015-2017年才正式批准瓣中瓣技术作为介入瓣的临床使用用途。

并且,这项新的技术也并非完美。

虽然这个技术是通过介入的方式在患者原本损坏的主动脉瓣生物瓣膜内再次植入一个介入生物瓣膜。

这个技术避免了开胸,也避免了体外循环的损伤。

但是它却诱发了其他的问题。

因为这种通过介入方式置入的瓣膜,是通过卡在原本损坏了的主动脉瓣生物瓣膜的金属瓣架上固定的。

所以自然没有开胸缝合固定的瓣膜那么结实。

其最大的问题是,介入瓣套在原有的生物瓣内,造成植入的介入瓣面积更小,随之而来的瓣膜-患者不匹配问题也更加突出,瓣膜参与压差增加,也会影响远期瓣膜寿命和患者的生存率。这在主动脉瓣领域更加明显。

除此之外,这种置入瓣膜的边缘有时候会存在一些缝隙,这就导致了“瓣周漏”的发生。

少量的瓣周漏对于患者的状态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大量的瓣周漏就会带来很多问题了。

并且瓣中瓣的严重并发症还包括更明显的“残余压差”以及“冠脉闭塞”。

但是不可否定,对于无法接受开胸手术的患者来说,这种介入瓣中瓣治疗仍然是对于患者最合适的治疗方式。

但是,现在这项技术开展的时间并不是很长。

而在多数地方,也都是由一些经验丰富的老专家来进行此类手术。

现在的这个舞台,可是青年医师手术技能大赛。

一位青年医师,他能会做“瓣中瓣”的介入手术?

在高原刚开始作出这个选择之后,所有的人都觉得这个小子有些太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这种手术,是你能做的?

还是你觉得在你之前做了那个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就觉得自己行了?

瓣中瓣手术的难度,那和其他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相比,可完全都不是一个难度。

但是高原,他偏偏就这么选了。

毕竟这里是一个比赛的场所,在赛场中任何时候,其他人都应该尊重选手的选择,哪怕大家都觉得这位选手做出的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不过同意啊,做出这个选择就意味着承担这个选择所造成的后果。

如果是别的行业,或许还会有人说上一句初生牛犊不怕虎或者后生可畏之类的话。

但是这可是在医疗行业里啊。

医疗行业和其他的行业不一样。

经过医生手的并不是一件件物品或者是其他的东西,而是人。

一双手里握着的可都是活生生的人命。

所以虽然大家没有办法阻拦高原作出的选择,但是大家心里都明白,如果高原在手术台上做出了什么违规的操作或者是错误的操作。

在这么多双眼睛的注视下,医疗事故相关的责任肯定是跑不了的。

这个时候有些人就经不住想着。

高原他,至于为了一个名声出了个头,就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吗?

堵上自己职业生涯的风险。

至于说高原他真的有能力去做完这个手术?

在座的人可都是心胸外科有头有脸的人物。

对于这种事情,大多数人都是哂笑一声。

青年医师做“瓣中瓣”手术,他们最多也只是能想一想而已吧。

你看看高原的年纪。

根据在注册的资料来看,这高原撑死了也就是30出头的岁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