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再生(1 / 4)

作品:《地球上的一百亿个夜晚

稍早一点,也就是李明都和气态巨物刚刚从黑暗世界中目击到光线的时候,从外界来看,两个暗色天体其实还在彼此接近中。

当时,它们的距离仍然有三万公里。

在这个尺度上,引力的作用变得非常明显。密布两者之间的微型暗色单元们似乎不知道自己该前往哪个暗色天体,完全委身于引力和向心力的支配,从而在广袤空间中呈现出外侧稀疏而内侧密集的趋势,像是一个发散状的线圈。

线圈有两个中心,就是这两个暗色天体。

从黑球的视角来看,尽管两个天体相距还有三万公里,但它已经只能识别到一个直径超过五万公里的扁圆的椭球。

引力波的涟漪层层叠加,已经难以分辨,靠先前的数据推算也只能得到一个模糊的结果。

太阳依旧很远。它小心翼翼地从海洋行星的边缘飞出,重新扫视了簇中全部的星,确定每颗星星在这个时刻的方位后,便追溯灰球先前走过的路掠过暗色单元们乱糟糟的线圈的边缘,随后它转身变成一个内凹的正方体,在这个形态上,它可以同时从超过一半的角度上观察周围的空间。

“总算找到了。”

在距离“线圈”四十万公里的地方,面朝倾斜于黄道面十七度的视角,一个和它差不多大的小型黑色球体落进了它的眼帘。

在这颗黑色球体的背后,同样有光线不能照耀的暗色天体引起了光学成像的变化。在它左侧的某个角落里,海洋行星是最小的月亮。这颗月亮的光彩把黑色球体从黑暗的世界中解脱,让它变得容易观测。

它想:

“这是我。”

它使自己变成了球体。

于是镜面的自己变成了正方体。

保持角度不变,往前飞一段距离,那个黑色正方体就更大了。

它说:

“因为茧体破碎而短暂形成的反德西特镜面边界现象。”

就像是从一小块碎裂的镜子里倒映出来的世界。因为周边是黑暗的太空,便融入黑暗无迹可寻。假设不是灰球的信号还存在于它的表面,那么黑球也是决计找不到的。

但镜子是有边界的。黑球小心地往下沉了约十米的距离。在这个距离上,十米意味着观察入射角变化了二分之一度左右。然而果不其然……它既没有看到延伸的镜面边界,也没有看到镜面边界的边缘。

整个镜面边界从它的视野中完全消失了。

它重新上浮。

一米,两米,三米……九米,九米九……一切都未出现。

在上浮十米,使得角度正确的瞬间,所有倒影里的世界在一刹重新缤纷出现。

黑球没有犹豫,沿着这个角度向前,直至触碰到这一无形无相的界限。一种极轻微的阻力阻止它的穿过。它毫不犹豫突破了这一层小小的界限。

接着一个黑色的正方体就从它刚刚走进去的位置走了出来。

往后看,球体的自己同时倒映在镜子里,再向外走。海洋行星立在对称的世界的右侧。而刚刚远离的暗色天体从它们的身后来到了它们的身前。

它没有关注世界的变化,首先关注的是自己。

“我发生了两次旋转,改变了我的前后左右。而我出来的位置则经历了四次旋转。”

对于寻常的宏观物质而言,它们的自旋次数是一,也就是说它们旋转一圈后就相当于没有转动过一样。一个人转过一圈,他还是正面对着前方,眼睛或者鼻子、耳朵或者四肢的方位也没有任何变化。

但“茧”是不一样的。它们在自旋中会变成其他的形状。黑球清晰地知道自己旋转一圈后会从球体变成圆柱体,在第二圈会变成正方体,在第三圈变成正四面体,而在第四圈才能回归原样。

天球称这个茧的自旋次数是四。

正方体的层面被黑球写入了许多特别的功能,球体承载的则是最多的自我防护能力。它重新旋回球体的时候,镜子的自己果然就变成了正方体。球体稍微扩张,正方体便同时稍微内陷。

眼前的碎片确实是它一直在寻找的证据了。

“茧的原理原来是这样的……你这一去创造的价值将百倍于你先前全部的人生。我也没有想到它居然还有这样的作用,利用反德西特空间边界的加压、反射,居然能够重新营造接近宇宙初期的环境。这使得在非簇环境下制造‘重子物质’和营造‘重子物质现象’变得可能。”

并且哪怕破碎了,居然也能维持那么长的时间。

“当初,天球只告知了我这个功能,却没有告知我原理,我一直不甚明白,你们原来就知道吗?”

它重新看向了正在接近的暗色天体:

“可是,你真的、彻底破开了自己的茧。天球是真的不会给你第二个机会重新结茧的。这是彻底的孤注一掷。你难道真的要——直接就这样进去吗?”

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巨大的气态动物正在崩溃的暗色单元中回眸。高热能的区域、高速的粒子们带来的是更为敏锐的直觉。那一瞬等离子体所产生的热量,超过了现今宇宙所有空间所有温度的最高峰,像是在平坦的大地上忽然升起的又细又尖的高塔。

它亲眼看到李明都举起了等离子枪杀死了自己的人身,发出一声怒号。宏伟的粒子流像是积雨云垂落到黑色的星球之上,拍打了数千公里的空间。在无形中像是瀑布般飞溅的暗色单元旋成了满天凝滞的雨点。

接着,等到力道终止的时候,大块的、小块的、满天的雨点结束凝滞的状态,一同沿着重力向着两侧滑翔跌落,在近似球形的天体表面形成一个愈来愈大的豁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