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 张遇丧胆(2 / 2)

作品:《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军中士气低落,将士没有战心,不宜再追。”

张遇摇头道,虽然他嘴上没说,但内心确实对桓熙生出了畏惧。

盛名之下无虚士,桓熙征战数年,夺下这么大的基业,无论是他自己,还是麾下的精兵,都不是浪得虚名。

毕竟但凡桓熙的步卒差劲一些,说不定过还真能让张遇换家,一如南北朝末年的邙山之战,东魏的左路军被西魏右路军击破,而西魏的左路军也被东魏的右路军击破。

真要出现这种情况,胜负属实难料。

不能说张遇在后撤过程中,决定回身接战的指挥是错的,只能说,桓熙以三州之地供养的精兵,就是要比张遇以许、洛之地供养的精兵更强。

实际上,不仅是张遇,就连那些侥幸逃回来的将士,也都已经丧胆,不愿再战。

听得张遇回绝杨蔼的提议,众人无不暗自庆幸。

杨蔼还在为自己的建议没有被采纳而遗憾的时候,殊不知,桓熙其实并未离开太远,就在西侧设伏。

又不是只有杨蔼一人知道汉末的故事,桓熙比他清楚得多,又怎么不会防着张遇败而再来。

桓熙等了许久,见张遇始终不曾出城,这才下令退兵。

他领着骑卒们追上步兵,杨安、石越早已经打扫了战场,他们派人将敌军俘虏、尸首身上的财物搜刮走,这些财物会被归为战利品。

而晋匈将士的遗体也会被带走。

不会有人去贪图他们的遗物,毕竟这在军中也算大忌了。

此战由于邓遐、周楚很快就将对方左翼杀溃,及时回援,晋军死伤并不多,死者不过六百,伤者也仅有千余人,等回到关中,又能很快补充。

虽然每一名战死的将士,代表着一个家庭的破碎,但打仗哪有不死伤的,这也就是慈不掌兵这一说法的由来。

在慰问战死将士家属时,可以表现得很悲伤,但决不能将这份悲伤往心里去,需得做到心硬如铁。

否则就是隋朝的秦王杨俊,在伐陈时,都督三十多个行军总管,指挥十几万水陆大军,却担心战事一起,就会有伤亡,菩萨心肠的他居然与陈军一直对峙,不肯出战。

桓熙对此行的收获当然是满意的,他足足迁走了三万一千户关东百姓,而这些人中,也有很多是不曾分户的。

根据桓熙在关中的规定,并非家中独子,而年满十六,就得分户。

等为这些迁民分户后,再加上此战抓捕的三千余俘虏,为他们登记成户,桓熙治下的人口也将达到三十万户的大关。

以他十户养一脱产战兵的规划,可以计划将二万五千名战兵扩充到三万人。

这一战抓捕的俘虏,当然不能与狼山之战一概而论,那数百人都是苻氏的氐族死忠,桓熙并不敢用,留在关中又怕惹乱,只能作为奴隶送往江南。

而张遇的降兵,是存在降服的可能,毕竟他们也都是汉人。

桓熙撤离洛阳的第二天,苻健就已经统率六万步骑经由河桥南下,然而当他赶到河南郡,只见洛阳周边已经荒无人烟。

得知桓熙已经在昨日离开,顺带迁走了三万余户百姓,苻健怒不可遏。

他如何肯坐视桓熙赚这个便宜,当即胁迫张遇随他一同追击,在苻健看来,桓熙带着那些民众,哪怕比自己提前一两天出发,自己也能够追赶得上。

直到看见了那些且杂、且深的车轱辘印,在听说桓熙是用牛车东出,将百姓接走之后,苻健终于放弃了追逐。

帅帐内,他对幕僚薛赞道:

“不可再使张遇留在许洛,我欲尽迁其民北上,否则桓熙时常东出劫掠人畜,而张遇不能抵挡,如今许洛地区的人口早晚都将归属桓氏。”

此时,洛阳城中尚有两万户左右,许昌周边也有两三万户,苻健想将这些人口全部带走,把许、洛作为空地。

一旦桓熙趁机占据许、洛,迁民经营,自己也可以效仿他,时常南下劫掠人畜。

薛赞担心道:

“只怕张遇不会答应。”

苻健闻言冷笑道:

“此事由不得他!”

自己带了六万步骑辛苦南下,总不能白跑一趟。

下一章在晚上十二点。

(本章完)